需要注意,“金庸被去世”雖起于微博,但核心引爆點還是在所謂官方認證的“中國新聞周刊”賬號轉發后,多家報紙記者的照搬挪用,這一步才是關鍵,很奇怪這些直接照搬微博新聞的同行為什么得以相安無事。每一個環境下都有特定的語義符號和特性,受眾當然也不盡相同。在微博本身的語境下,參與者多為互聯網愛好者,他們浸淫于網絡段子、笑話、罵戰等等,習慣于知悉—質疑—接受這樣的過程;而在單向傳播下,報紙等傳統媒體受眾習慣于接受及時、準確、解讀后的信息,而非質疑第一。這種默契來自彼此的無言約定和心理暗示。如果此事僅在微博中傳播,決不至于引起這樣的惡劣影響。
實際上,那些為了爭奪獨家新聞、第一時間將微博信息刊至報紙的同行才是罪魁禍首。有辯解,是看到被認證的ID轉發(通常認為有一定社會身份、可信度較高)才報道的,看來在網友增強對信息的辨識之前,有必要再提醒這些媒體同行先增強獨立思考能力。作為記者,沒有求證、審核,而將責任推給受眾,實在令人難過。公共平臺確是信息集散地,但只是原材料,可以發掘話題查證環節卻無法跨越。當下,諸多媒體習慣在微博等“料”,但“公共平臺+實名認證”不會想當然地生產出高質量新聞,愿同行共勉。
另,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崛起,自媒體、全媒體的概念逐漸被接受,于是有人問:在人人是記者的環境下,傳統意義上的記者是不是過時了?我想這件事一并給出了答案。
來源:國際在線專稿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