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9月,西班牙礦工為討薪和改善工作環境進行抗議,圖為一名小男孩也戴上礦工帽加入了抗議隊伍。 (資料圖片)
整體經濟數據通常難以讓人直觀地體會到經濟危機的影響,工資單才是老百姓感受世界經濟狀況的“體溫計”。近日,國際勞工組織(ILO)公布了一份名為《2010/11全球工資報告》的調查報告,“曬”出了金融危機以來全球100多個國家工薪階層的收入變化狀況。
根據這份報告,歐洲國家和一些主要發達國家的工資水平自2007年金融危機以來下降明顯,而得益于中國強勁的經濟和工資增長,亞洲的整體工資增長全球“一枝獨秀”。
本報訊據報道,《2010/11全球工資報告》是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的第二份關于全球工資的調查報告。在2008年,該組織開始發布全球工資調查報告。
報告分析了115個國家的工資數據,涵蓋了全球94%的勞動者,相當于全球工資總額的98.5%。
結果顯示,在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前,全球工資平均增速(不包括中國)為2.2%;而2008年和2009 年,工資增速分別降至0.8%和0.7%。
囊括了世界主要經濟體的二十國集團工資平均增速(不計中國)降幅更為明顯,從2007年的1.8%降至 2008年和2009年的0.5%。
報告指出,這還是扣除了通貨膨脹因素以后的實際工資增速。如果不考慮通脹因素,2009年的名義工資增速降幅會更大,但是由于同期通貨膨脹率下降較快,許多經濟體的通貨膨脹率甚至為負數,才使得實際工資勉強維持微弱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