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記者采訪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時,醫學專家介紹,我國有7%的成年人不同程度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按人口計算有7000多萬人在夢中遭遇“睡夢殺手”。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內科主任柳廣南博士介紹,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在臨床表象上與打呼嚕密切相關,“相當一部分患者沒有明顯的打鼾癥狀,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容易被臨床誤診漏診。”
歐洲人群調查表明,習慣性鼾癥發生率15.6%-19%,偶爾打鼾26%-30%,日本鼾癥患病率為12.8%-16%。我國中重度打鼾癥患者的比例為15%-30%,并且隨著年齡增高而增加。
在我國,60-69歲老人中男性患病率為39%,女性17%。以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來估算,各國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患病幾率,美國40歲以上男性的患病率為1.24%,歐洲國家1%-2.7%,日本為1.3%-4.2%,我國為3%-5%左右,比例高于世界各國。
醫學專家介紹,在白天,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常見表現為嗜睡,即白天不分時間、不分地點、不可抑制地打瞌睡,甚至在開會、看書、聽課時也會不由自主進入夢鄉。夜間的呼吸暫停與窒息密切相關,是缺血性心臟病、心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危險因素之一,同時還會引發心律失常、肺動脈高壓、肺心病和高血壓,甚至猝死。
醫學專家建議:發現家里人有經常打鼾的習慣后,應盡早送往醫院,用睡眠呼吸多導儀對睡眠呼吸狀況進行檢測,診斷之后對癥下藥,盡快幫助患者擺脫這種病癥的困擾。
來源:新華網 編輯:段若蘭
相關報道
睡眠問題挑戰中老年人健康 好睡眠有訣竅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題是“關注中老年睡眠”。專家指出,中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都面臨健康挑戰,易產生慢性失眠等睡眠問題,不僅會導致精神不振,情緒低落,生活和工作力不從心,嚴重者還會引發各類疾病。因此,調整生活狀態,保證良好睡眠是中老年人擁有健康身體的重要保障。
生活節奏快,競爭壓力大,人際關系復雜,現代人由此產生的生理、心理問題直接導致失眠等睡眠問題的產生。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顯示,在我國,30%以上的人存在睡眠問題。“晚上睡不著,睡不踏實,白天頭還昏昏的。”記者日前在安醫大二附院神經內科門診了解到,每天約有五分之一的病人都因睡眠問題前來就診。
安醫大二附院神經內科主任高宗良指出,人過中年,由于生物激素不足,體內的睡眠激素(如松果體素)分泌代謝越來越少,加上精神壓力大、睡前興奮,就容易出現睡眠障礙。如果沒達到必需的休息時間,就會影響日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因此,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創造合適的休息環境對于改善睡眠質量至關重要。
專家表示,睡眠是一種主動休息、恢復體力的過程,每天所需的休息時間因人而異,有人每天需要保證7至9小時的睡眠,也有人一天僅需休息2、3小時。因此,只要不影響正常生活,睡眠少也不必一味吃藥治療。還有人認為安眠藥不能吃,其實只要不長期吃,或定期更換不同類型藥物,人體不會產生藥物依賴。
對于中老年人來說,睡前應盡量不要想過多事情,避免喝茶、喝咖啡或長時間看電視等引起精神興奮。同時要注意每天按時入睡,休息環境要安靜舒適,多保持舒暢心情,每天進行適當的體力活動。
如果作息正常,一些中老年人仍長期存在睡眠問題而影響生活,可以適當使用一些副作用比較小的睡眠誘導劑,針對入睡難、早醒、睡眠節律紊亂等不同情況,根據專科醫囑服用不同藥物;有些人因為疾病而導致失眠,如打鼾、焦慮癥、抑郁癥、心臟病等,則應去看相應的專科醫生,對疾病進行治療。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