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
不排除“捧殺”因素
陳鳳英說,隨著國際力量格局的變化,人們會看重、甚至放大中國力量的崛起。因此,此次報告的曝光不排除有“捧殺”中國的因素。所謂“經濟問題政治化”,美國如今正在全球拉同盟軍,世界對中國可能有一種恐慌情緒。陳鳳英表示,IMF在這個時候單獨拿PPP計算出來的GDP說事兒,其深層含義可能是要求中國以一個大國身份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
陶文釗則認為,這不一定是“捧殺”中國。中國GDP在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后超越美國,這是有可能的事情,但GDP總量超過美國并不見得綜合國力就一定強過美國,畢竟美國的科技創新、軍事實力等都還是很強的,更何況我們的人均GDP還是人家的幾分之一。陳鳳英也列舉數據稱,到了2016年,中國人均GDP約為13720美元,而美國的人均GDP為57330美元。
美國反應
美國當前
很重視GDP
陳鳳英認為,美國當前也非常重視GDP。一方面是因為研發、教育、科技、新能源、軍事等各方面的投入都需要錢,沒有GDP就辦不成事,而美國目前正處在經濟階段性衰退的艱難復蘇當中,本就會比以往更看重GDP。再加上中國增長、崛起的速度超過預期,因此美國對GDP就更加看重了。
陳鳳英表示,對于美國來說,這次出臺的報告的確有“警示”的作用,讓美國人知道,美國也會被別的國家追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