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副主任解讀自然災害風險區域分布
5月12日,是我國第三個“防災減災日”。
在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重點項目——“綜合風險防范關鍵技術與示范”的支持下,由北京師范大學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單位共同承擔并主持的《中國自然災害風險地圖集》近日在京發布。該地圖集著重展示了我國各類自然災害風險的區域分布特點,以及各省區市綜合自然災害風險的空間差異,在社會上引起強烈關注。
在我國,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風險的區域分布呈現出哪些特征?該項科研成果對于政府制定相關規劃和制度,公眾合理避災有何意義?就這些問題,新華社記者10日專訪了該科研項目負責人、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副主任、北京師范大學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史培軍教授。
這是我國第一代綜合自然災害風險區域分布圖集
問:請介紹一下啟動這項研究的背景以及編制這部地圖集的過程。
答: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種類多、災情最為嚴重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也可以說是一部與自然災害作艱苦斗爭的歷史。直至今天,自然災害仍然是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障礙。尤其是近年來,我國重大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影響范圍廣,人員傷亡重,災害損失巨大,引起了全社會的進一步關注。
針對與年俱增的自然災害風險,我國政府加大了對綜合減災的研究力度,在國家第十一個五年計劃中,部署了多項綜合減災的重大基礎研究項目、高技術研發項目和科技支撐項目。其中由教育部負責組織、北京師范大學等單位共同承擔的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重點項目——“綜合風險防范關鍵技術與示范”就是針對中國重大自然災害風險防范而開展的一項重要的綜合減災研發項目。
編制自然災害地圖是直觀展示自然災害時空分異規律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在過去20年,北京師范大學組織有關力量先后編制出版了《中國自然災害地圖集》《中國自然災害系統地圖集》。通俗地來講,前者主要是展示哪些地方曾經發生過哪些自然災害,后者主要是展示各區域發生的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分別稱為我國第一代、第二代綜合自然災害地圖集。而剛發布的《中國自然災害風險地圖集》則突出了我國綜合自然災害風險的區域分布特點和規律,也就是說,展示了區域自然災害發生的幾率和造成的損失等情況,我們稱之為第三代綜合自然災害地圖集,也是我國第一代綜合自然災害風險分布地圖集,它凝聚了教育部、民政部、中國科學院等所屬的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300多名研究人員、近10年的心血和汗水,還充分借鑒了國際上目前最先進的災害風險科研成果。
我國綜合自然災害相對風險等級為“東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
問:這部地圖集所展示的核心內容是什么?根據地圖集,我國各類自然災害風險的地域分布呈現出哪些特征?
答:這部地圖集對影響我國的地震災害、臺風災害、水災、旱災、滑坡與泥石流災害、風沙災害、風暴潮災害、雪災、雹(含風雹與冰雹)災、霜凍災害、森林火災、草原火災等災害風險進行了評價,著重展示了這些災害風險的區域分布特征及規律、各省區市綜合自然災害風險的空間差異。同時,還得出了區域主要自然災害風險等級、相對風險等級,以及綜合自然災害風險等級的空間格局,研究精確到縣一級。
以造成人員傷亡較大的地震災害、臺風災害、滑坡與泥石流災害為例。從地圖集,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地震災害風險主要集中在燕山與太行山東側的斷裂帶、郯廬斷裂帶、汾渭盆地、銀川至昆明的南北斷裂帶、橫斷山區、天山南北側斷裂帶等地質構造活動較為頻繁的相對高風險的地區。
拿臺風災害來說,從長江口至北侖河口的廣大東南沿海是全國臺風災害的高風險地區,其中長三角地區、浙東沿海地區、福建東南沿海地區、廣東東部沿海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廣西東南沿海和海南北部沿海成為臺風災害的7個相對高風險地區。
此外,廣大云南高原、川西山區和黃土高原地區成為非常突出的滑坡與泥石流災害嚴重的三大高相對風險等級地區。此外,橫斷山區及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地區、川東到鄂西長江沿岸、山西高原及太行山與燕山山地地區也成為滑坡與泥石流災害的較高風險區。
總體上來說,從中國綜合自然災害相對風險等級圖可以看出,全國風險等級呈現出“東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格局。其中,長三角及長江下游沿江地區、淮河流域、華北平原及京津唐地區、兩湖地區、汾渭盆地、四川盆地、下遼河地區成為全國7個綜合自然災害高風險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