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三峽后續工作規劃》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是什么?三峽后續工作中要處理好哪些關系?
三峽辦規劃司負責人:三峽后續工作圍繞實現國家新時期確定的三峽工程及庫區戰略目標,重在實現三峽庫區移民安穩致富、加強庫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并妥善處理好三峽工程蓄水運行對長江中下游河勢帶來有關影響。同時,進一步完善三峽工程綜合管理的體制、機制,進一步拓展三峽工程的綜合效益,確保三峽工程長期穩定安全運行和綜合效益的全面持續發揮。有六個主要任務和目標:
一是移民安穩致富及促進庫區經濟社會發展。這是三峽后續工作的首要任務。規劃統籌考慮庫區經濟結構調整、社會發展轉型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兩調、一保、三完善”的綜合措施。
二是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規劃以保護國家戰略性淡水資源庫為目標,將水庫水域、消落區、生態屏障區和庫區重要支流作為整體,建設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實施“控污、提載、抓重點”的綜合措施。
三是庫區地質災害的預防和治理。規劃著眼于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的長效機制建設,提出“預防為主、監測為要、避險搬遷為先、工程治理突出重點”的綜合措施。
四是對長江中下游河勢重點影響區的處理。針對三峽工程蓄水后水沙條件變化對中下游河勢的影響,規劃提出“工程整治、生態修復、觀測研究和水庫優化調度相結合”的綜合措施。
五是三峽工程綜合管理能力建設。規劃提出了構建綜合監測體系、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和綜合會商決策系統,綜合提升組織協調功能、綜合服務功能和應急管理功能。
六是三峽工程綜合效益的拓展。以洪水資源化,水庫優化調度,供水效益拓展為主攻方向,拓展防洪、發電、航運效益及生態、水資源配置等效益,拓展其在國家水安全和電網運行安全等更大范圍的戰略保障能力。
三峽后續工作規劃涉及內容多,涵蓋范圍廣,時間跨度長,涉及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等多個領域,必須從整體出發統籌兼顧,妥善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一是國家扶持與自力更生的關系;二是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三是移民安穩致富與改善環境、地質災害防治的關系;四是樞紐工程與庫區移民的關系;五是庫區與上游、中下游的關系;六是后續工作規劃與其他相關規劃的關系。
三峽后續工作規劃是一項在特定時期,為實現特定目標、完成特定任務的綜合規劃。規劃十分注重保持與相關規劃的銜接。在規劃層次上,首先,三峽后續工作規劃嚴格依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有關規劃、政策法規編制;其次,銜接各部門、各行業的同位規劃不重復;第三,指導地方相關規劃,在規劃內容上,對涉及有關部門職能并已有投資渠道的項目,不重復計列投資;在時間序列上,保持與以往規劃的連續,注重與現行規劃的銜接。
記者:三峽工程如期完成百萬大移民的安置任務,取得了搬得出的階段性成果,《三峽后續工作規劃》對移民的就業增收、產業發展和民生改善等方面有哪些舉措?
三峽辦規劃司負責人:實現移民搬得出、穩得住和逐步能致富是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確定的目標,是新時期三峽工程惠民效益的必然要求,是衡量三峽工程建設成敗的關鍵標志。后續規劃據此制定了“兩調、一保、三完善”的移民安穩致富綜合措施,即調整庫區產業結構,調整勞動力就業結構,實施移民安置社會保障,完善庫區基礎設施、社區公共服務設施以及自然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一是促進庫區產業結構調整。支持庫區建設移民生態產業園,發揮其產業集群和集中控污功能,產業方向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支持庫區發展新型環保能源產業、綠色食品加工業、現代中藥及生物醫藥加工業等八大特色工業產業。發展以特色旅游、現代物流、商貿服務業和農村服務業等為主要內容的服務業。實現移民和庫區可持續發展。
二是促進庫區就業結構調整。以三峽庫區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試驗區建設為契機,在國家加大普適性政策基礎上,重點支持移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完善移民就業扶持體系,扶持基礎能力建設,實現移民穩定就業與增收,促進生態屏障區農村移民群眾主動向城鎮轉移。
三是移民安置社會保障。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逐步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四是完善庫區基礎設施。結合城鄉統籌要求,實施農村居民點對外交通、渡改橋等工程,完善交通網絡,改善交通設施條件;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農田灌溉和節水灌溉,建設高標準農田,提高耕地生產力和節水效益;進一步完善遷建城鎮基礎設施,提高其防山洪能力。
五是完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通過整合資源,完善生態屏障區及移民安置社區內的就業幫扶中心、衛生室、文化室以及養老院、福利院、救助站等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教育、文化體育、醫療衛生、市政公用等設施。
六是完善對自然與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對三峽庫區文物保護項目進行文化深度挖掘、環境整治;發掘保護消落區內的文物;對生態屏障區地面文物進行原地加固維修保護;保護歷史文化名鎮;開展大遺址保護;采取多種模式對各區域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進行有效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