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并非體現在工資單上 個稅調節收入分配“力不從心”
現行個稅法規定,工資薪金所得適用9級超額累進稅率。為了有效地發揮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草案擬將9級超額累進稅率修改為7級,取消了15%和40%兩檔稅率,擴大了5%和10%兩個低檔稅率的適用范圍。
不過,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在做客央視《經濟半小時》時指出,由于個稅的邊際稅率達到45%,很多高收入人群以各種手段避稅,使得個稅無法真正覆蓋應有的范圍。
同時,在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看來,很多人的收入并非體現在工資單上,事實上,收入差距更多是體現在工資單以外的地方,其中包括財產性收入,還有一些是灰色或黑色收入,而正是這些非工資收入使得通過個稅調整貧富差距“力不從心”。
《中國證券報》的評論認為,目前這種稅制結構已不符合調節貧富收入差距的需求。首先,貨物與勞務稅是可以轉嫁的,實際負稅人是廣大消費者,由于低收入群體用于消費的支出占收入比重較高,所以負擔的貨物與勞務稅比例相對較大。其次,個人所得稅由于規模太小,僅占全部稅收比重的6%左右,無法發揮調節貧富差距的作用,并且我國個稅仍實行分類征收,致使高收入群體的稅款大量流失。第三,財產稅的長期缺失,使得我國對于不動產等財富的稅收調控基本沒有,也不利于調節貧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