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民族企業棗礦:我們的納稅比海爾還多
棗礦集團源于1878年創辦的“中興礦局”,是中國近代史上洋務運動興辦最早的民族股份制企業,距今已有133年的發展歷史。在中國近代史上,中興礦局與當時的撫順、開灤煤礦并稱為中國最早的三大煤礦。所不同的是,撫順、開灤煤礦為中日、中德合資企業,而中興礦局則是我國最早的民族資本獨資經營的規范股份制公司。
歷經百年風雨的棗礦是近代民族工業的一面旗幟,但上世紀90年代時,棗礦還面臨著“發不出工資、負債幾十億”的艱難困境,但是現在棗礦的負責人可以自豪的講,“我們的納稅全省排第七,比海爾還多呢。”,據悉,今年1-5月份,棗礦實現銷售收入170億元,利稅達44億元,預計全年銷售收入將破400億元,利稅達100億元。這一切成績的取得,與棗礦“科技興企”、“文化強企”密不可分,“強勢執行文化”滲透到員工工作的方方面面,半軍事化的管理模式保證了安全生產這一最高社會責任。
百年淄礦:“義字當先”服務職工 誕生過山東省第一個煤礦工會、淄博第一個黨組織
淄礦集團煤炭開采歷史悠久,礦區文化底蘊豐厚。自1904年規模開采以來,走過了百年的風雨里程。山東第一個煤礦工人組織—礦業工會淄博部和淄博地區第一個黨的組織—中共淄博礦區支部都誕生在這里。1953年,淄博礦務局正式成立。2002年4月,淄博礦務局整體改制為淄礦集團公司。自1953年建局以來,共生產煤炭3億多噸,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山東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近年來,淄礦集團不斷完善發展戰略,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布局,在全省煤炭行業率先走出省門開發煤炭資源,以資本運作方式涉足醫療器械等高新制造產業,大力發展水泥建材、現代物流產業,積極構建三個千萬噸級礦區、三個循環經濟園區和一個總部經濟圈為主體的“三三一”產業布局,使企業步入了健康、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軌道。
荀子有言,“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淄礦的領頭羊勇于承擔責任、甘于奉獻社會,對于國家需要的事,他們沖鋒在前,對于職工需要的事,他們不計成本,對于社會需要的事,他們不講代價。淄礦集團許廠煤礦針對新時期職工居住分散的情況,建設了“虛擬社區”,在網絡上為職工及家屬排憂解難;他們還引入先進的員工幫助計劃(EAP),對職工開展全方位的幫助和服務,提升職工隊伍的意志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增強抵抗困難和挫折的自信心。淄礦集團將“義”放在了其他的工作的前面,將淄礦干部職工打造成為一支能打、敢打、善打的堅強隊伍。
百年濟寧第一人民醫院:“恩澤再生”承載大愛
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始建于1896年,經過115年的發展,醫院現已成為一所學科門類齊全、醫療設備先進、專業特色突出的三級甲等醫院,是省醫科院附屬醫院和研究生教學醫院、解放軍山東陸軍預備役炮兵師醫院,也是山東省兩個中西醫結合基地之一。
走進濟寧一院門診大廳,一塊寫有“恩澤再生’四個大字映入眼簾。這不是領導的題詞、也不是書法家的墨寶,而是唐口鎮河岳口村六千多村民共同署名的一方匾額。村子里一戶人家得了重病,無錢醫治,濟寧一院在了解情況之后對患者進行了免費的治療。醫院負責同志告訴記者,在濟寧地區遇到“無主病人、無錢治病、無人照管”的“三無”病人,救護車最先想到的就是送往濟寧一院,醫院方面也將義不容辭的對病人“先診療、后交費”,對于濟寧一院而言,這是“恩澤再生”四個字最生動的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