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新國標 奶農 規模化養殖場 1986年 乳品加工
[提要] 6月份,由衛生部批準公布的乳品安全國家標準正式實施,在行業內外引發了一場激烈爭論。李元榮還說,一次次爭論奶農都是局外人,何時聽聽養殖戶的意見和呼聲。張志民介紹,在一定范圍內乳品蛋白質含量越高越好,細菌指標越低越好。
6月份,由衛生部批準公布的乳品安全國家標準正式實施,在行業內外引發了一場激烈爭論。爭論焦點之一是生乳蛋白質含量,新國標中,蛋白含量每100克含2.8克,這個數字低于國際標準的3.0克,也低于1986年舊國標的2.95克;爭論焦點之二是每毫克牛奶中的菌落總數,新標準由原來的50萬、100萬、200萬、400萬四級調整為200萬,比美國、歐盟10萬的標準高出19倍。
爭論中,有人稱,乳業標準被大企業綁架,中國乳業新標準是個別企業起草的,是全球最差、最低的標準。也有人懷疑,炒作這一話題可能有洋奶粉的影子,目的是進一步打擊國人對國產奶的消費信心,徹底打垮國產奶。
省內相關方面如何評價乳品新國標?記者進行了采訪。
濟南市歷城區王舍人街道辦奶牛養殖大戶李元榮養了20多年奶牛。他對記者表示,他這個老養牛戶對新國標還不大清楚,如果以質論價,分等級收奶,他贊成新國標;如果還是收購企業主導奶價,奶質由加工企業說了算,新國標對養殖戶沒有多大意義。乳品加工企業如果在生乳新國標蛋白質含量的基礎上,制定優質優價具體執行辦法,收購的原料奶蛋白質含量每提高0.1個百分點,相應提高其收購價格,奶農、企業利益都得到保障;如果在生乳新國標菌落總數的基礎上,制定獎勵辦法,收購的原料奶每降低20萬個/毫克菌落總數,給予奶農一定比例的獎勵,以增強奶農提高滅菌消毒意識。這些都有利于企業收購更多優質安全的原料奶。
李元榮還說,一次次爭論奶農都是局外人,何時聽聽養殖戶的意見和呼聲。
在山東省奶業協會秘書長張志民看來,高度關注、激烈爭論的本身是一種進步。
張志民介紹,在一定范圍內乳品蛋白質含量越高越好,細菌指標越低越好。但從我國奶業發展水平和飼養現狀看,對兩項指標進行適當調整是科學、實事求是的,有著充分的實踐依據。目前我國奶牛養殖規模化程度較低,許多地方不到50%,甚至不到30%,一家養三四頭、七八頭甚至一二十頭的還很多。養殖戶們養殖技術參差不齊,質量無法保證高度一致化,存儲運輸設備監測設備一時無法達到國外標準。如果標準過高,不符合國情。
張志民認為,從兩項指標自身考慮,蛋白質含量2.8%是一個最低標準,必須達到的標準,不是乳品企業的產品標準;細菌總數指標200萬個/毫克是一個嚴格的限量標準,不能突破。兩個指標是指導企業制定產品標準的底線,是生乳生產和收購的準入門檻,但絕不是惟一的標準。不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看,生乳蛋白質含量高一個百分點或低一個百分點都不會對乳制品的質量和營養價值產生影響。
佳寶乳業副總經理聶克平說,此次新國標改變指標完全沒必要。不管是散養戶,還是規模化養殖場,質量標準應該一致,不能因為照顧散養殖戶而降低標準,況且目前散養戶的養殖技術也有很大提高,只要按照標準飼養,牛奶質量是有保障的。此次新國標改變指標,本意可能是好的,是為了照顧各方利益,但效果不好。
來源:大眾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