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cademic suggested that some Facebook users feel the need to become 'mini celebrities' who are watched and admired by others on a daily basis. They do things that are 'Facebook worthy' because the only way they can define themselves is by 'people knowing about them'.
'It's almost as if people are living in a world that's not a real world, but a world where what counts is what people think of you or (if they) can click on you,' she said.
'Think of the implications for society if people worry more about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about them than what they think about themselves.'
(Read by Christine Mallari. Christine Mallari is a journalist at the China Daily Website.)
點擊查看更多雙語新聞
(Agencies)
一位頂尖科學家認為,Facebook和Twitter令新一代人變得自戀、注意力短暫,而且像小朋友那樣,渴望得到別人對他們生活的持續回應。
長時間沉迷在社交網絡里使用戶們產生了“身份認同危機”,就像一個渴望被注意的幼童那樣呼喚著:“媽媽,看,我做了這個!”
牛津大學藥理學教授貝洛尼斯 格林菲爾德認為,網絡“友誼”的增長以及電腦游戲的風行,會有效地“改裝”人的大腦。
這會導致人的注意力縮短,得到即時滿足的需求增加,非語言表達能力變差,比如在對話過程中的眼神交流能力。
全世界有7.5億多人用Facebook來分享照片、視頻,定期更新他們的行蹤和思緒。還有上百萬人注冊了微博Twitter,可以在上面發布與自己有關的短信息和照片。
貝洛尼斯 格林菲爾德曾是英國皇家學院研究機構的主任,他說:“令我擔憂的是Twitter上充斥著太多的陳詞濫調。”
“別人早飯吃了什么,這有什么好值得感興趣的?這讓我想起一個小孩一會兒說:‘看我,媽媽,我正在做這個’,一會兒又說‘看我,媽媽,我在做那個’。
“他們好像陷入了某種身份認同危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似乎讓他們的大腦產生了時間錯位。”
這位學者暗示有的Facebook用戶們想要變成“微名人”,成天被他人注目,受他人羨慕。他們做著一些“在Facebook上有價值”的事情,因為他們定義自己的唯一方式就是“讓人們認識自己”。
她說:“人們似乎不是活在真實的世界里,而是活在一個只有別人如何看待你或是否會點擊你的頁面才重要的世界里。”
“如果人們擔憂別人怎么看待自己要比自己怎么看待自己來得更多,想想這將給社會帶來什么影響。”
來源:中國日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