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壓力讓“搶位戰”升級
“搶位”如此瘋狂,圖書館應該人滿為患了?卻也不是。辛苦搶到的座位上座率卻并不高。
幾個高校的學生論壇上都流傳著這樣一個調侃,“在每一所高校的每一天里都不斷上演著這樣的鬼故事:一位同學指著身邊空蕩蕩的座位說‘同學,這兒有人。’”
占著座位卻“書在人不在”的現象跟搶座一樣,是個普遍現象。
記者走訪了北京三所高校的圖書館發現:很多座位雖然書滿為患卻人影難尋。正在自習的同學告訴記者,空著的位子有的是幫同學占的,有的是占了之后等有空再來的。“雖然占位不對,但別人都占,我早上不占下午來了就沒位子坐了。”看似理直氣壯的理由使得墻上“禁止占座”的規定顯得尷尬而刺眼。
“很多考前突擊的學生會搶占很多個座位,有的是幫同學占,有的甚至是為了給自己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而一人占兩三個座,卻又因為學習習慣不好不能長期堅持,經常會出現‘書在人不在’的情況,甚至有人會為了搶位子吵起來。”北京某高校的圖書館管理員王老師向記者介紹:“占座亂象既導致了公共資源的極大浪費,也造成了自習座位的相對供應不足。”也有專家指出,“占座”現象從側面反映出一些大學生對損害了他人權益時的“集體無意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公德心的缺失”。
“占座現象雖然在大學校園里由來已久,但近些年卻呈愈演愈烈的態勢。”王老師告訴記者。大學生“臨時抱佛腳”的學習態度和公共意識的匱乏使得“搶位戰”雪上加霜。而“搶位戰”發生的根源則是不斷增長的學生需求和“捉襟見肘”的高校資源之間的矛盾。
據教育部的有關數據顯示,1999年大學擴招30萬人,2009年大學招生規模首次突破600萬人,高校學生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雖然校舍建設的腳步也飛快,但顯然還沒趕上學生數量的增長。
近年來,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和研究生招生規模的適度放寬,越來越多的本科生加入了考研大軍,同時,出國考托福、GRE,以及各種備戰找工作的專業資格考試都使學生對自習座位的需求逐年上升。與日益增長的需求相比,高校的教學硬件設施建設顯得相對滯后,“僧多粥少”的局面最終導致了自習座位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