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歲的何肇勝老人講述他這輩子搬家經歷(向明超攝)
正如幾經改道后而淹沒他老家的那條丹江,75歲的何肇勝老人這輩子,也是曲折變幻。幾十年間,他曾為了“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前后三次搬離故土。
今年六月,何肇勝一家按照“南水北調”總體規劃再次從老家南陽淅川遷至了五百公里外的新鄉輝縣移民新村,這一次,也許就是他這輩子最后一次遷移了。
據了解,和何肇勝一樣,數年間共有33萬丹江口庫區移民為了丹江口水利工程建設而搬遷。
“這都是為了國家,”何肇勝說得很簡短,放佛說明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他說,如果國家需要他搬,他還會繼續搬。
如今,兒子兒媳都在縣城工廠里找了份工作。大部分時間,老人自己都安靜的坐在院子里,有時看看電視,或者去和鄰里嘮嘮嗑。
他拄著拐杖,走起路來步履緩慢,老式藍布褲子的褲管看起來空蕩蕩的。老人耳背了,得需人大聲說話才聽得清,臉上堆積的皺紋都說明這是一個飽經風霜的老人。
然而,每當講起自己當年遷徙的故事時,何肇勝總能抖擻精神,說話間還不斷地打著手勢,仿佛這些都是他巨大的自豪的來源。
何肇勝第一次遷徙是1959年。那年,他志愿去青海支援建設西北。何肇勝至今仍清楚記得出發的日期。
青海距家2000多公里,何肇勝沒法忘記那段艱苦的旅程。他和妻子先是徒步走了一天一夜,接著在火車悶罐車廂里挨了5天,最后又在卡車車斗中過了兩天兩夜才最終到達一個農場,那就是他們的目的地。
“那不算什么,那時年輕也沒什么顧慮,不像現在老了,怕死在外面,” 他平靜地說。
何肇勝說,在青海的生活條件艱苦,氣候不如老家河南。但是,當時的他卻常常這樣安慰自己:“這兒和家沒什么兩樣:青稞相當于家里種的小麥,胡麻像芝麻一樣可以榨油,洋芋和家里的紅薯也差不多嘛。”
2年后,丹江口工程被暫時停工,政府也表示青海不適宜開發農場,并安排他們返鄉。然而,五年后的1967年, 隨著大壩重新開工,何肇勝全村卻又一次因為修大壩被安排遷移到了鄰省湖北的荊門。
何肇勝回憶,因為要養活6個孩子和父母,他在荊門的日子很艱難。
“實在過不下去了,當時只想回家,”他回憶道。
1973年,他帶著家人回到家鄉,但眼前的故鄉已不是記憶中的模樣。他的房屋、田地,連同記憶中一切,都被眼前漫無邊際的水面取代。全家人在山坡上露宿了一晚,顧不及難過,第二天他就借來工具搭起了一座簡單的小草棚,供全家暫避風雨。
“父親為什么要回來,我們也想不通。” 他的兒子何洪濤說。“回來后的日子大不如從前。”
何洪濤回憶說,那是家里差不多頓頓吃紅薯。原來的土地已被淹,他們只允許在荒坡上開墾有限的土地,種點玉米、花生和紅薯。
“每當我們抱怨的時候,他就會耐心地解釋:‘這是何家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何洪濤說。
何肇勝回憶說,當他聽到最后一次遷移確定下來的消息時,他非常平靜,就像聽到了一件無足輕重的小事。
“我對搬家沒什么顧慮,”何肇勝說。他還勸孩子們賣掉家當,好響應政府號召“輕裝搬遷”。
雖然三個女兒還住在老家,全家人分開各地,何肇勝說自己對這一次的搬遷還是很滿意的,因為一同搬來的兩個兒子各建了170平米的新房子,并且跟媳婦都在縣城找了工作,孫子們不但在城里上更好的學校,交通也比以前方便。
“像何肇勝老人這樣一輩子為了南水北調移民數次是很典型的,”輝縣移民辦公室主任允榮芹說:“對于一個普通農民來說,讓他離開老家搬到幾百公里以外的地方安家確實不容易。他們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令我們很感動。”
就在何肇勝新家不遠處,一條剛剛挖好的河道穿過,那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送水通道。等到2014年竣工后,那條改變他一生命運的丹江之水,將順著這條河奔騰向北,令其沿途20多個城市受益。
而對何肇勝而言,也許,他忙碌遷徙的人生已經找到了一個歸宿。
來源: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記者 劉祥瑞 楊曉楠)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