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6部,1.47萬集,平均每部約34集,平均每天生產40余集,這是中國去年一年的電視劇生產播出數據,中國已毫無疑問地成為世界第一電視劇生產大國。在量的推進中,電視劇創作如何達到質的繁榮?
11月4日,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坦桑尼亞召開新聞發布會,登陸坦桑尼亞國家電視一臺,用斯瓦西里語播出。一位中國駐非洲官員預測,將有一億非洲人觀看到這部反映中國家庭親情的電視劇。
2010年3月,《媳婦的美好時代》上星熱播,收視率一度居于全國同時段第一名。該劇也少有爭議地獲得了第二十八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3項大獎,其中“最佳編劇獎”將該劇編劇王麗萍由幕后帶到臺前。她用了兩年的時間創作了這部“沒有一個壞人,可以讓一家老小一起笑著看的戲”。
436部,1.47萬集,平均每部約34集,平均每天生產40余集,這是中國去年一年的電視劇生產播出數據,中國已毫無疑問地成為世界第一電視劇生產大國。“我國電視劇生產做大已經實現,下一步是如何做強,如何提升質量的問題。”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司長李京盛表示。
繁榮電視劇關鍵在于編劇的創新能力
“我看到明年電視劇的報批,關于婆媳劇大概不低于10部,一部比一部生猛,題材相似度非常高,基本上你一個媳婦兒兩個婆婆,他一個媳婦兒三個婆婆,甚至他一個女婿,突然有三個丈母娘,總是試圖突破你想象力可以達到的地方。”在11月7日—9日舉行的中國電視劇編劇首屆(鄭州)論壇上,王麗萍說。
現當代題材、年代題材、古代題材,每一類題材都有大量的代表性作品不斷涌現,但在光鮮的數據背后,跟風、復制、翻拍、題材扎堆、互相抄襲,也是中國近一階段電視劇創作中不斷出現的問題。“沒完沒了的后宮,沒完沒了的勾心斗角”,“這年頭不是婆媳就是后宮,不是后宮就是偶像”,“繼年初引爆‘清穿’熱后,再度刮起熒屏‘唐風’”,網民對當下電視劇創作如此評價。
據媒體透露,電視劇編劇創作每一集作品的酬勞已經少則數萬多則數十萬,電視劇生產的資金和演員投入并不缺乏。“有那么多老百姓喜歡,有那么多制作機構和巨大的市場,現在是中國電視劇創作生產環境最好的時期。”李京盛表示,“實際上電視劇下一步的繁榮發展,關鍵看編劇的創新能力。”他同時認為。
“市場化帶來了浮躁現象,一些創作缺乏責任感和歷史感。但這種現象也不奇怪,這是必然要出現的現象,需要市場自身去調節。”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電視劇編劇工作委員會會長高滿堂說。對于跟風、扎堆等浮躁現象,他認為這是一個需要經歷的過程。“中央電視臺提供給我一份最近10年來的電視劇收視率排行,其中第一名是《大宅門》,而且《大宅門》的收視率到現在也沒有任何電視劇的收視率超過它。看來我們還是要努力的。”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電視劇編劇工作委員會副會長、一級編劇程蔚東說。創新和超越是當下電視劇創作中備受關注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