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銖研究員聯合全國19個科研院所和高校62名研究人員組成的“中國植物條形碼研究團隊深入開展了種子植物DNA條形碼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DNA條形碼(DNA Barcoding)是利用標準基因片段對物種進行快速和準確鑒定的新技術。加拿大科學家Paul Hebert等于2003年提出這一概念后,DNA條形碼已成為生物學領域發展最迅速的學科前沿之一。線粒體細胞色素C氧化酶基因CO1由于其引物通用性高,長度合適,進化速率較快,可以區分近緣物種等優點,已成為較為理想的動物DNA條形碼。隨后,Hebert等人發起了“國際生命條形碼計劃”,并提出了實施方案框架。
由于植物線粒體基因進化速率較慢,CO1基因不能用做植物DNA條形碼。篩選有效的植物DNA條形碼已成為國際生命條形碼研究的首要任務之一。從2005年至今,美、英、韓等國多個研究組提出了若干個植物DNA條形碼或條形碼組合的動議。2009年8月,國際生命條形碼聯盟(CBOL)植物工作組推薦rbcL+matK組合作為陸生植物的DNA條形碼,在同年11月被第三屆國際生命條形碼大會確定為核心條形碼。由于該組合條形碼尚存在研究樣本量偏小和物種分辨率低等問題,大會建議trnH-psbA和ITS作為輔助條形碼,并在2011年下半年前對相關條碼進行進一步評價,以最終確定通用的植物DNA條形碼。
作為對國際生命條形碼聯盟這一建議的回應,2009年8月起,在中國科學院大科學裝置開放研究項目“依托種質資源庫的植物DNA條形碼研究”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銖研究員聯合全國19個科研院所和高校62名研究人員組成的“中國植物條形碼研究團隊(China Plant BOL Group)”深入開展了種子植物DNA條形碼的研究。研究團隊根據對主要來自中國的種子植物75科141屬1757種共約6286個樣本(每個種至少2個樣本)的四個DNA候選條形碼片段(rbcL, matK, trnH-psbA和ITS)引物通用性、序列質量和物種分辯率等的綜合分析,發現三個質體DNA候選條形碼片段具有較高的通用性;核糖體核DNA候選條形碼ITS在被子植物中的通用性較高,而在裸子植物中稍低。研究還發現,ITS具有最高的物種分辯率,與三個質體DNA條形碼片段的任何一個組合均可分辨69.9-79.1%的物種,顯著高于rbcL +matK條形碼組合49.7%的分辨率。此外,ITS的部分序列ITS2也表現出較高的物種分辨率。因此,研究團隊建議將ITS作為種子植物的核心DNA條形碼(rbcL+matK +ITS),同時強調了利用多個樣本取樣和不同遺傳方式的DNA片段開展植物DNA條形碼研究的重要性。該文于本月18日在線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China Plant BOL Group 2011, PNAS, 108: 19641–19646. doi: 10.1073/pnas.1104551108)。
國際生命條形碼聯盟植物工作組主席Pete Hollingsworth教授應邀發表專題評論,對中國研究團隊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他指出,研究團隊通過大樣本取樣的比較分析,對ITS序列的優缺點進行了綜合評估,對將ITS納入植物條形碼的常規運用提供了有說服力的研究案例。他強調,該文的發表代表了將DNA序列數據納入植物物種水平分類和鑒定常規應用邁出的重要一步。
來源:中國日報云南記者站 (通訊員 葛蕾 記者 李映青)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