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晚,夜幕低垂。位于長白林海中的吉林省紅石林業局,室外文化廣場弦月陣陣、歌舞翩躚,人們嫻熟的使用健身器材;新建成的文體活動中心內人流如織,圖書館里書報琳瑯滿目。而這樣不是節日勝似節日的普通周末夜晚,在吉林省紅石林業局早已成為生活常態。
文化設施遍布林區
走進紅石林業局文體綜合活動中心,上下兩層建筑面積1萬余平方米的大樓里,圖書館、電影室、培訓室、舞蹈室、籃球場、乒乓球場、羽毛球場樣樣俱全,每一個功能室都張貼了近期、遠期工作打算。“有了文體活動中心,林區員工下班后打麻將、喝酒的人少了,大家都來這看書、運動,還可以學跳舞、練字,現在我們的日子越過越有意思啦!”企業員工李鴻橋說。
企業員工的錢袋子鼓了,吃穿不愁了,對文化科技的需求提升了。文體活動中心便是豐富林區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傳播科技文化知識的有力平臺。
近年來,該局努力構建“結構合理、發展均衡、服務優質、覆蓋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從2008年開始,這個局就把企業職工文化活動場所建設納入民生工程規劃。企業投資800余萬元給占地1萬余平方米的文化廣場穿上了水泥和塑膠“新衣”,并在文化廣場中心安裝了大屏幕;改造電視臺、局域網絡;拆除了機關的圍墻,建成了一個開放式的休閑公園廣場。企業還投資1000余萬元在局址內建成職工文化活動場所3處;企業6個主伐林場、5個經營所共建成文化活動場所11個。
文化成果全民共享
這個局在文化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滿足林區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群眾實實在在地享受到了文化發展的成果。
為活躍林區文化,2008年該局首次實施“文藝創作繁榮工程”,企業每年投入大批資金用于扶持藝術創作。3年來,先后在該局攝了《靜靜的白樺林》、《關東金王》、《楊靖宇》等電視劇和電視風光片《印象紅石》。出版了《林莽風情》、《紅林的記憶》,與《旅游縱覽》雜志社合作出版了《紅石國家森林公園》等書籍十余部,創作音樂、美術作品700余件。為活躍林區文化,企業還于2008年起,每年舉辦多次大型文藝演出,同時還以巡演、展演的方式,送戲下基層。3年來,企業共舉辦、聯合舉辦大型文藝演出12次,送戲下基層60余場,受益群眾達10萬余人次。
文化活動的蓬勃開展也給企業帶來了極大的社會效益。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斷健全覆蓋5千余員工、3萬余林區群眾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使林區群眾的幸福指數節節高升,企業經濟效益也得以大幅增長。
文化創新打造品牌
在文化建設過程中,該局始終堅持統籌兼顧,把文化工作融入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和環節,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在促進企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提升文化的地位作用。
紅石國家森林公園是坐落在該局內的國家級4A級風景區,在紅石國家森林公園的宣傳、推介過程中,企業圍繞紅石國家森林公園是東北滿族文化的發祥地,東北抗日聯軍楊靖宇、魏拯民等先烈戰斗過的地方,深層次挖掘旅游資源中的革命歷史、薩滿文化內涵;圍繞白山松水間流傳的山歌小調、勞動號子和民間音樂等,重現歷史、社會、民俗文化;圍繞伐木、放山等森林文化,致力于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協調,努力展現紅石生態旅游、薩滿文化、紅色故園等特色旅游文化的魅力,走出了一條文化與旅游結合的新路。
來源:中國日報吉林記者站 (記者 丁陸陽 通訊員 李廣友 王傳宇)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