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9月底,中國內地電影票房總額達95億元,其中網絡團購功不可沒
電影票團購有的甚至不到原票價兩折,便宜了觀眾,但片方利益受損
電影票團購,究竟是在拯救中國電影,還是傷害中國電影
一年一度的賀歲檔又到來了,這是中國電影院每年人氣最高的一段時間。
好戲連臺,客源不斷。
但在熙熙攘攘排隊的觀影人群里,同樣的一張電影票,每位觀影者付出的金錢卻有著巨大的差異。
以張柏芝主演的影片《楊門女將》為例,臨時在電影院柜臺買,普通散客需要花費70元左右,團體票或持打折卡的觀影者花費30~35元;而提前在網上團購的觀影者,卻只需要花費19.5元,甚至更低的價格這不是在給電影票團購網站打廣告!
對很多資深電影迷而言,或許您比我們更早發現了這一點,在電影票價昂貴的當下,有一種叫“團購電影票”的形式正在迅速興起,給中國電影票價虛高這一久治不愈的“頑疾”帶來了“一線生機”。
一個影迷的驚喜發現:
團購電影票 不到原票價兩折
誰不想成為那位只需要花19.5元就能買一張電影票,走進五星級電影院看大片的觀眾?又有誰想花比別人多5倍的價錢享受同樣的待遇做個徹徹底底的“冤大頭”?
成都資深影迷鄧小姐,她和男朋友每年在電影消費上的支出約2000元~3000元,兩人以前都通過各自的單位以團體票的形式提前購買電影票。但今年鄧小姐有了一個新發現:“暑假時,我朋友在網上幫我團購了一個情侶套餐,40多塊錢就能買兩張電影票,外加一桶爆米花和一杯可樂。這比團體票便宜多了。”鄧小姐不用掐手指就算好了這筆賬,“(比原票價)兩折都不到,而且電影院非常新,剛裝修好的五星級影廳,就在我家附近新開的商業中心里,連進城的路費都省了。”接受成都商報記者采訪時,鄧小姐介紹,“我下半年又團購了一次,今年賀歲檔夠看了,明年肯定會更多地考慮以團購的方式買電影票。”
和鄧小姐一樣,發現這一省錢“秘密”的年輕人肯定不在少數。一份團購行業統計報告則更加精準地說明了這個“風潮”。截至今年9月底,中國內地電影票房總額達95億元,其中網絡團購功不可沒,它銷售出去的電影票票房是6.24億元,占到了6.5%的比例。
為什么有越來越多的觀眾加入到團購電影票的陣營里?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低價!以7月份上映的《變形金剛3》為例。3D版《變形金剛3》票價普遍是50~100元/張,而IMAX版的票價則高達130~140元/張,但團購票價有的甚至不到兩折。其中,趕集網團購推出的10元看3D版《變形金剛》、15元海外大片無限制觀影的活動,不到兩天的時間內就吸引了2萬人參與。有網友發表體驗感悟稱,以前一個人看的價錢,現在夠一家4口人去看了。
一個城市的樣本調查:
成都賀歲檔電影票“火”得很
成都商報記者也瀏覽了一下各大團購網站推出的成都本地的電影票團購,真可謂“五花八門、百花齊放”。在“拉手網”,新修建的今典沙灣影城正在進行團購,原價70元的電影卡僅售16.5元。老牌的和平電影院也在搞活動,原價50元的電影票售價16元,2D通看(不含首映式),如看3D需另加5元!
在成都全搜索網站,最顯目的位置就放著和萬達電影院合作的IMAX廳團購活動。成都全搜索網站“章魚團”負責人馬驍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他們和一家影院最好的合作成績是有一年“包銷”了3萬張的團體票,11月初成都的唯一一張IMAX銀幕“開張”,他們又專門推出80元團購活動,成功賣出了4000多張,目前的89.9元的套餐也是新推出的項目。
此外,還有賣座網、趕集網、滿座網、拉手網等各大團購網站的成都分站點頁面上,各種類似賀歲檔團購活動幾乎將本地院線一網打盡,人氣都達到1000多人次以上。與此對應的是,成都地區的多家電影院也專門開出了“團購”通道,有專人負責觀影者兌換團購票。
一個有趣的現象:
團購網站“貼錢”賣電影票
目前浮動在20元上下的團購票還不是最低,今年上半年的電影票團購甚至降到過10元以下,這樣的價格已經低于一部正常電影的最低限價(一般來說,一部電影的最低限價為15~35元)。一個有趣的問題由此而來,為何如此低價可以確保盈利?兩相比較,80~100元的電影票價該是何等虛高和暴利?是誰在為低價團購票埋單?
成都商報記者經過一系列調查后發現,隨著這兩年互聯網興起的“百團大戰”,電影票團購成了各大團購網站積極爭取的營銷“口岸”。激烈競爭之下,電影票團購價越來越低,一些團購網站甚至“貼錢”做賠本生意。
為什么有些網站愿意做賠本買賣?團購消費專家、團800聯合創始人胡琛解釋了這背后的利益鏈。“一個原因是可以幫助團購網站開拓新客戶,你在這里買了一次就成了我們的用戶,所以這部分倒貼的錢也算是營銷成本,相當于花5元錢買一個用戶。”
除了營銷成本,電影票團購也在無形中,起著隱性廣告的作用,宣傳效果來得更為直接明顯。賣座網負責人陳應魁介紹,“目前團購電影票已經成了各大團購網站聚攏人氣的最有效的手段。”
還有一大妙處是可以提高團購網站的銷售業績。“即便是零利潤甚至虧本做電影票團購,但對團購網站來說,“電影票團購”在“裝點門面”上的功效是非常顯著的。比如說該網站這個月團購賣了1000萬,看上去銷售額很好,但其實里面可能有600萬是電影票。”胡琛說。
一個隱形的倒霉者:
電影制片方才是最大讓利方?
影院經理魏先生介紹,目前喜歡搞團購活動的主要是一些新建電影院、或者遠離商業區的偏遠電影院以及一些需要人氣的老電影院。“電影院需要人氣,通過團購活動,電影院賺到的口碑和消費者關注度其實遠遠超過了那點讓利,在報紙上打個廣告都不止那點錢。”同時,電影院也可以通過“拆東墻補西墻”的方法達到最終平衡。“比如說普通國產大片最低票價是30元,但一些分賬電影是15元,那么20元一張的團購票均衡一下,電影院還是不吃虧的。”
表面上,雖然電影院和團購網站都對消費者作出了一定讓利,但各自也從“團購”中得到了甜頭,這是“團購”風潮興起的一大原因,比起這兩方,最倒霉的可能還是制片方因為電影院和團購網站搞活動,不管雙方是否貼錢,必定會以最低限價賣出電影票的標準給制片方提成。也就是說,片方的票房提成會因團購活動而銳減至少一半。
但制片方對此基本上毫無辦法,“發行方對電影院是有一個最低票價限制的,如果有的團購網站打破了這個最低價,電影院也會有一定的壓力,它等于是自己甩貨在賣了。所以后來又出現了電影票再送套餐的團購方式,加了爆米花和飲料進去。爆米花和飲料的成本是電影院自己掌握的,所以片方也不知道最后這個讓利的部分是電影院讓了飲料的成本還是突破了最低限價在賣 ”胡琛介紹。
當然也不是所有片方都乖乖地被動挨打,《金陵十三釵》制片人張偉平日前就向各大院線發出通知,將國產電影最低票價提高5元。這樣,《金陵十三釵》在一線城市的最低票價是40元。在成都,除了半價日等特殊情況外,也將提高到35元。
所以在各大賀歲檔的團購活動中,你會看到在“活動細則”里用醒目的顏色注明:觀看《金陵十三釵》需另付5/10元。業內人士指出,這樣的做法一方面保障了片方利益,另一方面也帶有一定的“急功近利”性質。當然,受影響最大的就是團購觀眾。“如果這些觀眾來影院看片,影院就得補上差價,或者要求觀眾補差價。這給觀眾和影院都增加了不小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