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調查】
赴港買日用品,并非消費常態
“深港物價倒掛”、“深圳人到香港打醬油”、“內地客赴港狂掃食品日用品”……近日,相關報道見諸媒體。
相對于沸沸揚揚的媒體,深圳市民的反應卻顯得有些平和。
“換城消費”言過其實
深圳大多數超市和農產品市場,大多數商品的標價還是低于香港市價;深圳大多數普通居民表示不會去香港“打醬油”。他們只希望“把家門口上漲的物價降下來”。
讓他們高興的是,深圳最大的布吉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的監測數據表明,11月蔬菜均價每市斤1.87元、比10月份下降26.67%,許多“一元菜”又出現在家門口的菜攤。
深圳布吉青青家園的一對“深港配”夫妻,港人老公不時捎帶“港貨”回家、內地主婦時常赴港采買。但夫妻倆的購物籃里,很少有近日深圳人抱怨漲價最多的肉、菜;近來雖買些衛生紙、洗發水之類,“也是老公回家捎帶”。
盡管有了香港“自由行”,但在“打工族”占絕對比例的深圳,十有八九不能像這對夫妻一樣時常赴港采買。
一位“的哥”說,香港的衛生紙、洗發水、醬油之類多年前就比深圳便宜,但他既耗不起辦出入境證件的時間、“也打不起香港的醬油”;有一位“準媽媽”耗時、花錢,去香港買回進口“美贊臣”奶粉,但“想買高檔的,不是圖便宜”。
12月3日,回家過周末的這對“深港配”夫妻說起物價,感覺香港市場上不少商品、特別是內地進口的副食品也悄然漲價,“豬肉比年初至少漲了三成,姜、蒜也都翻了番”。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11月29日表示,香港物價上升壓力明年可能更為明顯。
當地一位資深媒體人認為,所謂“換城消費”言過其實,更非深圳市場目前的消費“主流”。
價格倒掛僅限于少數商品
深圳市社科院副院長黃發玉說,香港某些商品價格比深圳低是一直就有的事情,在許多深圳人眼里,趁“打折”赴港“揀便宜”、往返兩地捎帶些日用品回家“再正常不過、不是什么新鮮事”。
皇崗口岸工作人員黃俊生說,最近從香港購買日用品的深圳人確有增多,“但一般都是順便捎帶”。
據深圳市市場監管局調查,該市近期肉、奶、食用油等商品零售價確是高于香港,但這種“倒掛”僅限于少數商品和個別商場,并非普遍現象。
這些“不是什么新鮮事”和“并非普遍現象”,卻讓許多媒體“炒”得異常熱乎。
當地的一位資深媒體人說,深圳一些商品近來價格上漲,因此赴港購物的深圳市民增多等都是事實,但由此就斷言“‘赴港打醬油’已成為深圳人消費常態”、“深圳興起‘換城消費’”等,則是“以偏概全”的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