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汶川地震三周年,成都理工大學于5月9日起將國內唯一的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對公眾開放一周,同時中外知名地質專家將作科普報告,并解答關于未來地震災情等問題。
成都理工大學此次向公眾展示的科學儀器包括了三層樓高的亞洲最大容量土工離心機(TLJ-500)和125平方米的國內規模最大的室內泥石流模型試驗機等。
據該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李天斌介紹,離心機半徑達到4.5米,能模擬相當于地球引力500倍的離心力,“通過加速度的離心力,我們可以讓長時間形成的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在在這個模型里面短時間內得到驗證。從而看出這些地質災害是如何演化的,驗證災害防治工程設計的可行性”,李天斌說,“實驗室還在考慮添加地震振動臺裝置,讓地震和滑坡模擬同時進行”。
李天斌說,泥石流模型試驗機可以為研究泥石流提供很好的基本參數。如,泥石流是如何形成的,怎么運動,如何成災,堆積扇面有多大,多厚,危險范圍在哪里等等。此外,該泥石流模型試驗機不僅可以進行陸地上泥石流測試,還可以進行水下泥石流測試,這在國內也是很少見。
為進一步向社會大眾普及地質知識,成都理工大學還邀請了李德仁院士夫婦、盧耀如院士、薛禹群院士以及前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主席Niek Rengers教授等中外學者作相關學術報告。除了能直接對話這些國內外知名專家外,實驗室還開通了野外考察人員征集熱線,向社會征集60名市民代表。學校將免費把這60名野外考察人員帶到映秀鎮紅椿泥石流,老虎嘴滑坡及堰塞湖、漩口中學遺址、牛眠溝“汶川大地震震源點”等地震災區現場,進行為期一天的考察。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