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使我們不禁想起《大眾日報》記者陳中華。有人說:“他這個好記者不是‘樹’起來的,是自己從莊稼地里‘長’出來的。”樸實的言語,流露出對他工作作風的贊賞、肯定和欽佩。
如果讀過陳中華的事跡報道,至少可以從這樣一個比喻中想到兩個含義。一是指陳中華的外表,因為長年在外采訪,他的臉被曬黑了,再加上勞累,所以看上去像農民;二是指陳中華的成就,陳中華是新聞戰線的先進典型,他之所以能寫出那么多優秀的新聞作品,靠的是深入基層、深入農村、深入群眾。
從陳中華這個“好記者”的點滴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認識,那就是他除了能寫一手好文章和有敏銳的新聞嗅覺外,還有過硬的工作作風。無論條件如何艱苦,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他始終堅守自己的新聞理想,牢記黨報工作者的責任。在基層、在一線,在田間地頭、在群眾中間,他揮動手中的筆,向群眾宣傳黨的主張,記錄和反映群眾的心聲。
42歲那年,陳中華從山東省《作家報》副總編輯的領導崗位重返新聞報道第一線。十幾年的歲月中,他沒有眷顧名牌服裝、轎車接送,沒有沉迷山珍海味、休閑娛樂。他跑遍了全省100多個縣市區,300多個村鎮,寫出了100多篇重點、深度報道,用36冊采訪本寫下了120萬字的采訪筆記。
從領導崗位到一線記者,這樣一個角色轉換確實很難,畢竟從哪個方面來說都相差太遠。但是,陳中華不僅實現了這個轉身,而且在新的崗位上,他更加全身心地投入。一個新聞工作者的價值,在為群眾、為黨、為社會所創作的文字報道中,一點一滴積累,氤氳升華。
一名黨的新聞工作者到底應該有怎樣的作風?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似乎可以找出許許多多詞匯,比如敬業、勤奮、能吃苦、不怕累、深入基層、堅定立場、為人民服務、反映群眾心聲、宣傳黨的政策、服務社會發展……然而,歸根到底就是一點,那就是心中裝著群眾,時刻牢記黨的新聞工作的使命。
記者不能將自己看成“無冕之王”。少數人自恃“無冕之王”謀私利,搞有償新聞;少數人自恃“無冕之王”趾高氣揚,目空一切,凡此種種偏頗,根源都在于思想和作風。
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是黨的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黨的新聞工作者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這其中并沒有太多深奧的道理,就像陳中華一樣,需要的只是一種立場、態度、作風,在思想上、工作上堅守和付諸行動。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