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廣西興安縣湘漓鎮衛生院,只見一派繁忙景象:醫護人員熱情地為病人“望聞問切”,候診的人接連不斷。
“這里服務好,費用也不貴,鎮里的鄉親都愿意來這里看病。”帶著小孩前來看病的分水塘村村民張田說。
“這是我們開源節流、主動化債,以服務謀發展的結果。”湘漓鎮衛生院院長唐亞軍說。
困境——
“藥品零差率銷售”帶來發展陣痛
湘漓鎮衛生院位于興安縣城東部,擔負著全鎮14個村、56個村衛生所、5.2萬常住人口的基本醫療服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等工作。
興安縣醫改辦主任尹垂元說,2010年2月,興安在全縣11個鄉鎮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藥品零差率銷售,“以藥養醫”的老路走不通了,“醫院純收入明顯下降,醫院的生存和發展成為突出問題。”
唐亞軍就經歷過這種陣痛。湘漓鎮衛生院業務報表數據顯示:2009年3月—8月,衛生院藥品銷售收入為64萬元;而2010年同期,這項數據為40.6萬元,同比下降36.5%。
“改革后,要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307種基本藥物為群眾進行診治,進貨價多少就賣多少,老百姓得實惠了,但醫務人員的工資少了幾百元。”唐亞軍說,長期以來習慣了以藥養醫、以藥補醫,業務發展滯后,再加上此前裝修住院綜合樓、購置設備等帶來的32萬元債務,衛生院運行一度陷入困境。
探索——
苦練內功,主打“服務牌”
“基本藥物制度是讓利群眾的好事,院里的困難要靠自己扛過去。”在這樣的理念下,湘漓鎮衛生院不等不靠、迎難而上。
鄉鎮衛生院的收入主要由財政補助、藥品收入和醫療收入構成。財政補助相對固定,而藥品收入較以往不增反降,要增加收入化解債務,唯有擴大醫療收入。為此,湘漓鎮衛生院多措并舉,主打“服務牌”,切實把“醫療收入”作為增長點。
“請進來”、“送出去”,加大人員培訓力度。衛生院陸續選派了6名醫務人員到上級醫院進修,還請來高水平醫生開展10多次培訓。
改進硬件設施,完善診療環境。經過多方努力,衛生院從以前租房開展業務,到目前擁有一棟住院綜合樓和門診綜合樓;設備也從體溫計、血壓計、聽診器的“老三件”發展到擁有B超、三導心電圖機、血球計數儀等“重武器”;衛生院科室從4個門診點發展到內(兒)科、婦產科、公共衛生科、中醫科等;住院部床位也從2005年的3張發展到現在的30張。
做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拉動基本醫療,拓展病源。隨著9類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向城鄉居民免費提供后,衛生院充實技術力量,大力抓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截至去年底,已完成城鄉居民健康檔案12719份。
大力開展中醫藥服務項目。該衛生院聘請名中醫侯忠躍坐診,受到患者歡迎,侯忠躍常常中午1點多才能吃午飯。
成效——
迎來“一升三降”新氣象
在苦練內功,打好“服務牌”的同時,湘漓鎮衛生院還扎實推進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通過科學設崗定編,激活醫務人員的活力。
此外,衛生院還積極做好公共衛生服務,抓好結核病、艾滋病防治、孕婦產前篩查等公益性工作。
真誠的服務、扎實的醫技,還有“藥品零差率銷售”帶來的實惠,讓衛生院漸漸贏得了患者的認可。
唐亞軍告訴記者,衛生院門診人數由2009年的23542人次上升到2010年的23810人次;門診人均費用為44.24元,門診人均藥品費用為27.76元,住院人均藥品費用為342.06元,三項指標同比分別下降11.64%、15.61%、和19.2%。
在百姓得實惠的同時,衛生院的總收入也在增加。2010年,衛生院總收入330.6萬元,總支出290.3萬元,結余資金40.3萬元。截至去年底,衛生院債務從32萬元降為22萬元。
對衛生院的結余資金,60%作為獎勵性績效工資的增量,用于改善職工待遇,保障衛生院健康持續發展,40%作為衛生院的發展資金(其中20%作為衛生院主動化解債務的預算資金)。
“我們將緊扣醫改政策,在不增加新債務的前提下,按負債總額的20%—30%列為預算逐年化解。”唐亞軍說,“按照目前醫院的發展情況來看,只要財政補助、公共衛生補助資金能按時到位,醫院強化醫療質量管理,剩下的債務只需3到5年就能還清。”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