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情的邦堆小學生。(陳曉蓉 攝)
“春雨工程 全國文化志愿者邊疆行”是國家文化部和中央文明辦實施的一項重要的惠民工程,是針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開展的對口文化支援活動。它著力于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運行保障機制,加強文化內容建設和重大文化活動的開展,加大藝術人才培養和文化隊伍建設力度。
2011年9月17日,我非常有幸,隨文化部辦公廳的領導赴雪域高原西藏,參加了青島文化志愿團的赴藏演出。本次演出是由青島海爾兒童藝術劇團,組織28名藝術家,攜兒童話劇赴拉薩,原計劃在自治區群藝館和日喀則地區中小學進行6場演出。是國內知名的兒童劇院,自成立以來,該團創作和演出了一大批優秀兒童劇目,先后榮獲“五個一工程“等多項國家級獎項。
在采訪過程中,我參觀了西藏的小學,群藝館、博物館、和非物質文化研究所,對西藏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投入做了一些調查,對基層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也有深刻的感受。讓我真切地感知到一個文化外宣工作者應該所持有的態度:
積極: 文化藝術植根于基層群眾,要積極融入大眾,創作真正反映和宣傳真善美的作品,才能感動人。
客觀:要避免主觀主義和經驗主義,深入一線,眼見為實。
奉獻:要像基層工作者一樣,在政策指導下,結合實踐,講究工作方法和效率。
熱心質樸的觀眾,讓我看到了基層對“真善美”文化的渴求
正如西藏自治區文化廳社會文化處副處長尼瑪所說,“在西藏的所有文化活動中,文藝演出是最受歡迎的。黨的政策、衛生、法律、方面或者社會美德教育和知識都是通過歌舞、藏戲、小品、話劇等文藝演出的形式傳達給普通老百姓。文藝演出直觀、形象,簡明易懂,老百姓樂于接受。
尤其是對西藏的中小學生來說,大城市比較容易看到的兒童話劇,在他們眼里是那么得稀奇。他們積極和臺上演員互動。 《小紅帽》的演出讓藏區孩子們,近距離地去體會真善美。孩子們的家長,在觀看演出時,也不忘搖著轉經筒,仿佛轉經和呼吸一樣,已經成為生命的一部分。給人特別美與和諧的感受。這都促使文化志愿者將最美的藝術形式奉獻給這塊淳樸的大地。
溫馨的西藏軍區幫堆希望小學, 糾正了我的主觀經驗主義
因為9月19日印度地震,影響到了我國邊境亞東縣,西藏文化廳改變了去日喀則的演出線路,選擇深入西藏周邊的牧區達孜縣,在西藏軍區達孜縣邦堆鄉希望小學露天演出。出發前,我曾調動一切想象力構思這所我當時還不知其名的學校的樣子:破舊的校舍,昏暗的教室,土質的地板,缺腿的桌凳,面黃肌瘦的孩子們見到我們這些外來客睜大眼睛,靦腆而驚恐……
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西藏屬于欠發達地區,而在我主觀意念中,欠發達地區的鄉村小學就應該是上述樣子。
然而,親眼所見后,我才發現自己犯了嚴重的主觀主義錯誤。
迎接我們的是,身著統一校服,樂呵呵的小學生。這所小學建在海拔3600多米的大山腳下,整個校園面積竟達35593平方米。校園中央鮮艷的國旗在迎風飄揚。以國旗為中心,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呈“品”字形依次展開。
他們的校舍雖只有一棟樓, 但是卻充分合理利用。每個教師整潔干凈,漂亮的黑板報,有老師對同學們親筆寫的寄語。還有黨員“一幫二”的機制,即每個學校的老師,只要是黨員的,就要扶貧、幫差,幫助一個窮困學生和成績落后生。令人驚訝的是, 學校特別人性化,在每個樓梯的轉角都有一個“感恩角落”,每個孩子都可以將自己相對父母、老師、國家說的心里話寫出來,或者畫出來。在一個房間,專門辟出一塊地方,安排了漂亮的沙發,電腦桌椅,小相冊、吊簾等,叫“心靈驛站”,是老師們專門為那些父母亡故或有其他家庭困難的孩子做心理輔導的地方。
早在2001年,西藏軍區就把這所鄉村小學作為自己的對口援建單位,先后投入1000多萬元支持學校建設。這才有了邦堆希望小學這個名字。軍區每月給家境困難的孩子100元生活補助。
學校音體美老師嚴重缺乏。學校現在尚無一個專業的音樂、體育、美術、英語老師。這導致學校很多音樂器材都無法發揮其作用。很多人都以為藏族的孩子能歌善舞,可由于缺乏音樂藝術老師,現在學校的孩子都無法接受藝術的熏陶。
深入一線的非遺普查調研工作者,讓我知道了非遺保護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難度
阿旺旦增,是一位默默在藏區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研究的學者。從2005年起,他被抽調開展藏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參與了西藏藏區申報國家和聯合國的多個非遺項目普查申報。尤其在恢復藏戲團的工作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深入西藏的各個區縣,尋訪藝人,目前西藏100多個藏戲團里,有30多個都是他恢復的。在捐助各個藝術團隊,扶持藝人時,他也有自己的心得體會。國家規定給每個傳承人一年8000元的傳習經費,其實在藏戲團里,很難辦。比如,一場戲里的三個人,一個申報傳承人成功,政府的資助都給了這個人,那么其他兩個配合他唱戲的人就沒有任何鼓勵,遇到演出也就不積極,看那一人唱戲的笑話。這時,一線工作者就需要積極協調,鼓勵傳承人和搭班的演員,商量如何分配這些政府的經費。這些,都考驗基層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
以前,新聞報道中經常出現某地傳承人經費沒有全部發放等,親耳所聞,才知道有時候對待特殊的情況,我們的報道也不能過于盲目。
來源:中國日報網 (記者 陳曉蓉)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