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在安溪縣大坪鄉茶園。
中國日報做為國家英文報,三十年來始終以向世界說明中國,讓中國了解世界為自己的使命。一代代報人上高原,下礦井,跑草原,走邊疆,為的是向世界還原一個真實的中國。中國日報成立的三十年,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三十年,目擊改革中的中國,記錄開放后的中國,傳播中國的態度和主張,始終是中國日報社、中國日報網對本單位的新聞從業者的基本工作要求。
離泥土越近,越有生命力
作為有著十幾年新聞從業經驗的我,以前每年都要走出北京許多次,到中國各地采訪、寫作。而今,從事互聯網媒體管理,更多的時間花在了辦公室和會議室,每每拿起筆,寫篇千字稿件,總要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左推敲右琢磨,依然不覺生動。今年9月,和同事們一起去到閩西山區采訪,看到全國有名的貧困縣,依托當地得天獨厚的氣候地理條件,種茶致富,成為全國百強縣。當我們走進云霧繚繞的茶園,聽村民講述種植、加工烏龍茶的艱辛;擠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拍攝繁忙的茶葉交易的時候,“我在現場”的興奮感讓我們不再為起一個漂亮的標題而發愁,不再為文章的干澀而苦惱。同行記者連夜寫作,連夜成文,向世界說明,原來著名的鐵觀音就是這樣煉出來。
正所謂“離泥土越近,越有生命力”,接地氣讓我們長了靈氣,提筆更有底氣。
走基層,讓我們更了解國情
在鐵觀音的主要產地,安溪縣的大坪村,村長告訴我們,村民每年靠種植、售賣茶葉,人均年收入可達8400塊錢,而在2006年以前,種茶要交農業稅,每年農戶收入至少要少500塊錢。農業稅取消之后,農戶種茶積極性大增,收入也逐年增加。大坪村村民張清奇在北京設立了自家茶葉的銷售點,經過幾年的積累,已經開上了一部小轎車,每年兩季開轎車回老家采茶、收茶。
中國政府為減輕農民負擔所做的努力一直是我們外宣媒體報道的重點,而只有深入到基層,我們才獲得了如此鮮活、生動的例子。國情在哪里?它不在文件里,不在講話中,只在普通群眾那里。群眾的生產生活,群眾的觀點意見才是真正的國情。
在福建沙縣 —— 開遍全國的“沙縣小吃”的故鄉 —— 我們走訪了當地的小吃培訓學校,這個政府投資的學校免費為有志于開沙縣小吃的村民培訓制作技能。隨行的記者恍然大悟,原來,媒體報道了多次的“陽光工程”,沙縣政府把補貼用在了這里。
在互聯網上搜關鍵詞“陽光工程”,得到的僅是這樣的表述: “2004年國家農業部、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建設部共同啟動實施“陽光工程”,由財政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其具體內容是對有轉移到二三產業和城鎮就業意愿的農民,由政府財政補貼,在輸出地開展轉移就業前的職業技能短期培訓。“
在沙縣培訓學校的現場,我們的記者拍攝到了學員們學習每一道沙縣經典小吃的制作、烹飪過程。當熱騰騰、香噴噴的扁肉,芋頭餅,豆腐丸子湯端上來的時候,“陽光工程”這個說法不再抽象,在我們的視頻報道里,它是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一個個在廚房里忙碌的身影。
我相信,這樣的作品才能打動世人,因為它反映的是真實的國情民意。如果我們只會坐在電腦前依靠“小道消息”編“新聞”,中國在世人眼里一定是蒼白的,扭曲的。
攝影界有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做新聞同樣如此:如果你報道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扎得不夠深。走在閩西廣闊的田野上,喧囂的菜場里、偏遠的山道上,敘寫普通百姓的故事,折射當代中國宏大而壯闊的畫卷,我們內心充滿自信。
來源:中國日報網(記者 楊春亞) 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