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嵩繪
王占庚(天津市寶坻區八門城鎮八門一村農民):
靠種稻子,我家蓋了新房,買了新車,明年我們還要搞旅游觀光,讓城里人也感受一下咱農村的幸福生活。
咱天津人愛吃稻米,天津稻田面積70%以上在咱們寶坻黃莊洼地區。這20多萬畝稻地,在京津塘地區也是數一數二的水稻產區。咱八門城鎮村民大部分種水稻,你看那黃澄澄的稻田,多招人喜歡呢。
雖說咱們種了多年水稻,可這種稻子真不是容易的事。
到2009年,情況變了。那時候八門城鎮有個農村經紀人,專門組織收購泥鰍,由于貨源不足,就嘗試在自家稻田里試養,沒想到還真養成了。鎮里就派干部去詳細了解情況,認為既然稻田養泥鰍行,養其他水產品也應該有門。當年,鎮里根據網上收集的信息,組織100多名村干部和農民代表到遼寧盤錦、江蘇連云港等水稻產區學習立體種養的經驗。我們到人家那一看都傻眼了,人家在稻田里養泥鰍、螃蟹、甲魚什么的,都不用喂飼料,專吃稻田里的浮游物,還能提高產量,那收入比咱多得不是一點半點啊,和人家一比,咱這稻子算是白種了。
回來后,鎮政府開始推廣立體種養。我和村里6名黨員干部作為首批社員籌集了資金,利用流轉的500畝稻田搞起了水稻和螃蟹、羅非魚和柴雞的套養試驗。
以前單種水稻,一門心思就是增加產量,從插秧到收獲,要用不少農藥呢!現在,稻田里一點兒農藥都不能用,因為一用藥,螃蟹和魚就死了。稻田里養螃蟹不用喂料,它就吃水稻根部的微生物和稻稈上的蟲子,這樣稻子不僅不招蟲子,產量也增加了。我們種出的水稻是綠色無公害的,那個口感就是比以前好。以前稻子收完了,地里剩下的稻粒就白扔了,現在我養了300多只柴雞,都不用喂,在地里吃稻粒和小蟲子,長得又肥又壯。
眼下正是收獲的時節,我們生產的“生態米”賣6元一斤還供不應求,養螃蟹一畝收入有500多元,養羅非魚的收入比螃蟹還高,算下來一年純收入60多萬。鄉親們都到我們合作社來學習,看他們摩拳擦掌的勁頭,明年都要搞立體養殖呢。
要說我們合作社辦好了,也是沾了好政策的光。為了幫我們搞好立體養殖,鎮里幫我們修了路,建了橋,還請來農技專家,吃住就在村里,有什么問題一個電話人家就來了。我們承包了500畝地,人工插秧肯定不行,想買個插秧機,有了國家補貼,9萬多的插秧機,4萬6就買下來了。用上插秧機,不僅省下了雇工的費用,水稻產量也提高了。我們再把插秧機低于市場價格租給別的農戶,讓大家都受益。
靠種稻子,我家蓋了新房,買了新車,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但這些還不是最讓我高興的。通過搞立體養殖,咱農民的觀念也變了。你看咱這稻田面積增加了,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明年我們還要搞旅游觀光,讓城里人也感受一下咱農村的幸福生活。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編輯:鄧京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