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這是十七屆五中全會傳達給國人的響亮聲音,也是其鮮明特色和突出亮點。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要讓“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等等,學習《公報》,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無論是制定“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戰略重點,還是奮斗目標和主要任務,都突顯著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既定宗旨,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民本位情懷和追求。
五中全會作出的這一重大戰略抉擇絕非偶然。一方面,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取得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社會生產力突飛猛進、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造就了國際社會主義事業低潮大背景下社會主義中國“風景這邊獨好”的壯麗景觀,“中國模式”、“中國發展道路”引起了世人的廣泛關注。但另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也暴露出許多問題,其中以涉及廣大群眾利益得失的民生問題日益凸顯,諸如社會分配不公,地區、行業、個人尤其是城鄉之間收入差距拉大,貧富兩極懸殊,消極腐敗現象蔓延不絕,特別是廣大民眾在教育、醫療、住房及就業等方面的生計壓力過大,弱勢群體生活艱難等等,除了反映出市場經濟利益驅動、優勝劣汰式競爭的消極影響外,也折射出我們的改革發展成果分享機制尚不健全,國家實力強大與國民生活富裕同步性不夠。雖然近年來黨和政府采取了許多惠民舉措,困難和問題也正在解決之中,但力度和效果有限,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還存在一定距離。民之所呼,政有回應,五中全會以重民、惠民為醒目標志和追求,正是對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的回應。它深刻反映了我們黨對國情實際特別是現實發展成就與存在問題的清醒認識。
從如何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保證“中國道路模式”活力的宏觀政治高度看,這一戰略抉擇具有重大意義。概言之,作為回顧總結“十一五”、謀劃確定“十二五”乃至今后相當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一次重要會議,五中全會肩負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大使命,承載著十三億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熱切期待和向往。全會基于對國內外形勢特別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的綜合判斷所提出的民生導向,特別是所確立的“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等與之相應的經濟社會發展方略和舉措,不僅透示出我們黨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執政理念的深化和拓展,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以人為本的政治屬性,而且預示著今后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進方略乃至社會發展道路的重要轉型,即正確認識和處理國強與民富的關系,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成果普惠面,由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到效率與公平并重、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和正義;堅持改革創新、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之路,由以投資拉動為主、單純追求GDP增量的粗放式發展到投資消費出口三元并舉、加大產業調整力度、依靠科技創新、追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有這些必將極大地調動廣大人民群眾投身改革開放事業的積極性,增強黨和政府的凝聚力、向心力,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強大的動力和支持。
(作者系省委黨校學術委員會委員、《理論導刊》雜志主編、編審)
來源:陜西日報 編輯:鄧京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