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政府日前在全市“兩會”上宣布,率先將基尼系數調控寫入“十二五”規劃。未來5年,將通過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統籌城鄉、協調區域發展等一系列舉措,把衡量社會貧富差距的指標--基尼系數由0.42降到0.35。此舉對于破解城鄉、區域、貧富“三大差距”具有探路意義。
改革開放30余年來,我國的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物質財富迅猛增長,經濟社會發展理念也由“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過渡到統籌協調、共建共享。近幾年來,通過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等一系列舉措,推動了東中西協調發展;通過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等,逐步緩解了城鄉差距;通過持續提高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個稅起征點等,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收入分配。
但受歷史和自然條件制約,尤其是體制機制缺陷的影響,我國城鄉、區域差距仍有持續拉大之勢,基尼系數也長期居高不下,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日益成為人民群眾關注的焦點。
縮小“三大差距”,必然要直面社會利益格局的深度調整,觸動諸多利益主體,只有敢于“吃螃蟹”、勇于改革,才能有望實現。作為城鄉二元結構明顯、區域發展極不協調的西部直轄市,重慶此次率先宣示,5年內將城鄉居民收入比、區域人均GDP之比和基尼系數,分別由目前的3.4:1,2.2:1,0.42縮小到2.5:1左右,2:1左右和0.35,無疑顯示了決策者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大膽改革創新的勇氣。
縮小“三大差距”,核心是制度安排。從某種意義上講,城鄉、區域、貧富“三大差距”,與經濟發展階段、社會富裕程度和生產力水平沒有直接因果關系,根本在于分配制度是否合理。
首先是初次分配要講一定的公平,否則分配差距太大,二次分配就難以糾正。要以優化政府、企業、居民的收入分配關系為重點,探索穩步提高居民工資收入占GDP的比重,努力促進職工工資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企業經濟效益同步增長。二次分配更要講公平,要強化稅收對個人收入分配的調控作用,加大對中低收入群體轉移支付的力度,完善對壟斷行業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的雙重調控政策。此外,還應通過就業扶持、教育均衡發展等,不讓社會成員輸在“起跑線”上。
當然,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縮小城鄉、區域、貧富“三大差距”是一項浩大的系統工程,牽涉經濟社會各個領域,體制機制的方方面面,要科學設計改革方案,點面結合統籌推進,最終走出一條可持續、有實效的改革路徑。
來源:新華社 編輯:鄧京荊 于姝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