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1日刊出社論說,中國政府強調民生議題并非首次,總理溫家寶在“兩會”召開前夕,上網與民眾在線交流,就中國社會關心的民生議題,表達了中國政府本年度工作的主要內容,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準,無疑為處理民生議題起到了對癥下藥的作用。
文章摘編如下:
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兩會”召開前夕,上網與民眾在線交流,就中國社會關心的民生議題,表達了中國政府本年度工作的主要內容,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準。溫家寶在交流中表示,2011年到2015年的“第十二個五年社會經濟規劃”,會把持續多年的經濟發展目標,從8%下調到7%,經濟增長的速度將被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取代,把發展成果用在民生上。
中國政府強調民生議題并非首次,而近期接二連三地表述,無疑為處理民生議題起到了對癥下藥的作用。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這個古老的中國政治傳統,還是不乏現代借鑒作用。中國政府能未雨綢繆,及時處理民意關心的問題,對于維護社會穩定,給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為拉動世界經濟的增長做出貢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各國政府如何應對這輪通脹,相當程度取決于決策者所握有的資源,以及對解決問題的決心和創意。前述的環球通脹尤其是糧價上升的壓力,并非短期內得以根治,政府即刻能做的,莫過于在財政撥款方面先減輕民眾的經濟負擔。只要善加利用,國庫的財富應當能夠及時地改善民眾的生活。
所謂“王者富民”,長期而言,要根本性地達到社會的穩定,還是必須做到藏富于民。這就遠比相對簡單的“開倉派糧”,更考驗執政者的創意及智慧了。這有賴于各項制度的建設,需要決策層的政治意志與民間的耐性。這不僅對中國,對世界其他面對同樣問題的政府,都有啟迪的意義。
來源:中新網? 編輯:段若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