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局長劉賜貴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代表、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在接受中國日報專訪時指出國家即將施行排海污染物總量控制來保護脆弱的海洋生態環境。
劉局長說海洋的生態絕對依賴于陸地對它的排海污染物的控制。現在對產業的發展也需要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從優化結構的角度,少上或者不上那些污染的企業。
國家海洋局去年三月份發布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2009年,中國全海域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面積約14.7萬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7.3%。嚴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
濱海濕地生態環境和生態功能因大規模圍填海活動而大量永久性喪失。
國家海洋局對近岸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監測表明中國近岸海洋生態系統面臨的環境污染、生態環境喪失、生物入侵和生物多樣性低等問題,現在愈加突出。
2009年,河流攜帶入海的污染物總量較上年有較大增長。實時監測的457個入海排污口中,73.7%的入海排污口超標排放污染物,部分排污口鄰近海域環境污染呈加重趨勢。
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去年九月向省人大常委會會議作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和《福建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實施情況執法檢查報告。報告說,福建省海洋污染源八成來自陸地,加強陸源污染治理力度是提升海洋環境質量的關鍵所在。
劉局長說如果大量的沒有處理的面源污染物,比如陸地的通過江河,排到大海去,那對大海生態就造成很大影響。
目前,部分沿海省市地區有省級或者地級關于排海污染物總量的控制,不過國家層面的排海污染物總量控制還沒有出臺。
由于工業化和海洋經濟的迅速發展,石化企業、化工企業等不斷向沿海地區轉移,給我國海洋海、岸環境帶來了空前巨大的壓力,圍填海也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劉賜貴強調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強海洋生態的保護。他說,海洋的重要性在“十二五”規劃草案中也有充分體現,其中第十四章專門推進海洋經濟發展做出了具體部署,提出“堅持陸海統籌,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提高海洋開發、控制、綜合管理能力。
草案指出要加強統籌協調,完善海洋管理體制。強化海域和海島管理,健全海域使用權市場機制,推進海島保護利用,扶持邊遠海島發展。統籌海洋環境保護與陸源污染防治,加強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
控制近海資源過度開發,加強圍填海管理,嚴格規范無居民海島利用活動。完善海洋防災減災體系,增強海上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能力,等一系列海洋發展保護規劃。
據中新社2月份報道,“我國海島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數據顯示達806個”。專家稱在中國海島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著無序、粗放式開發,以及由人類開發活動(圍填海、挖沙、炸島)導致海島消失等問題,并有逐年加劇的趨勢。
劉賜貴局長承認有些地方海島是有消失的現象,他說針對人為破壞造成的島嶼消失今后一定要加強管理,“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劉局長透露《中國海島名錄》也將于近期正式公布。這是中國調查資料最新、范圍最全、內容最豐富的海島“家譜”,它將為海島法的貫徹與落實以及正在開展的全國海域海島地名普查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礎。
目前海洋環境保護意識已深入人心,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自去年3月1日起施行以來,國家對海島的自然資源、自然景觀以及歷史、人文遺跡采取保護措施,禁止任何單位個人未經許可采挖島上巖體礦石,破壞珊瑚和珊瑚礁,砍伐海島周邊的紅樹林。海島開發利用,宜根據其獨特的地理和自然環境特性,本著保護海洋資源,防治海洋污染,維護生態平衡的原則,合理利用島上各種資源,避免生態環境遭受破壞,保證海島資源永續利用,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來源:中國日報(記者 胡美東 王茜) 編輯:馮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