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當代中國問題研究所所長、中國問題專家古斯塔夫·蓋拉茨說,中國經濟發展正處于亟需結構大調整的關鍵時刻,但經濟結構調整、刺激內需等計劃都是知易行難。
托馬斯·雷那爾認為,經濟高速增長隨之而來的副作用需要得到解決,比如提高勞動力工資、改善工作環境、加大社會福利、治理環境污染等,如何解決“未富先老”也是中國面臨的一大挑戰。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清水正夫教授則認為,社會不平等和城鄉差距是中國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兩會的外長記者招待會上,一些提問傳達了對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的擔憂,涉及競爭、摩擦以及安全問題,考驗著中國的和平發展路徑。
過去幾年來,中國領導人在不同場合都反復要求官員增強憂患意識。這種警示顯然是出于十分現實的理性考慮,認識到了中國發展所處的“初級階段”。
可以想見,未來五年,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考驗著中國執政者的智慧。因此,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到,要“重視改革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
代表和委員們的看法是,問題是可以克服的,重要的是必須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風險意識、責任意識,從挑戰中尋找機遇,在壓力下萌發動力。核心是堅持這些年通過摸索所找到的一條切合中國實際的發展道路。
過去30多年里,每到發展的關鍵時刻,西方均有輿論描述中國將要崩潰。但這些預言都落空了。可以預料,中國雖面臨重重困難,但只要堅持科學發展,其全面復興已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
來源:新華網(記者:吳陳 繆曉娟 榮嬌嬌) 編輯:孫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