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
——在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
(2011年3月3日)
賈慶林
各位委員:
我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
一、2010年工作回顧
2010年是我國發展歷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攻堅克難,戰勝青海玉樹強烈地震、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災害,成功舉辦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有效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保持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勝利完成“十一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顯示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和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強大凝聚力。
一年來,人民政協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把握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發揮協調關系、匯聚力量、建言獻策、服務大局重要作用,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科學制定“十二五”規劃,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擴大我國對外友好交往作出重要貢獻,譜寫了人民政協事業發展的新篇章。
(一)圍繞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加強思想理論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人民政協各參加單位的共同選擇,也是人民政協加強思想理論建設、推進事業發展的政治基礎。常委會堅持把加強思想理論建設擺在各項工作的首位,按照創建學習型組織的目標要求,組織開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學習培訓和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廣大政協委員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中共中央關于人民政協的重大理論和方針政策,學習胡錦濤同志在慶祝人民政協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提高思想認識,進一步鞏固了共同思想政治基礎。全年共舉辦了三期常委會專題學習講座、兩期全國政協委員學習研討班和六期政協干部培訓班,共有1700多人次全國政協委員和1600多名各級政協干部參加。
加強國際國內形勢的學習研討和宣傳教育,引導參加人民政協的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從我國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戰勝重大自然災害、成功舉辦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等重大事件和活動中,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深切體會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巨大優勢,切實為黨和國家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凝聚共同意志,匯聚強大合力。
我們把開展對《中共中央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實施情況總結檢查與加強思想理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經中共中央批準,全國政協組織力量分赴6個省區市進行調研檢查,召開13場座談會,各地積極開展自查和督查,推動對《意見》精神實質和重大理論創新,對中共中央關于新形勢下政協工作總體部署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五年來的實踐證明,《意見》的貫徹實施對于加強和改善中國共產黨對人民政協的領導,對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對于鞏固發展“黨委重視、政府支持、政協主動、部門配合、社會關注”人民政協事業發展的生動局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總結檢查,進一步激發了各級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的創造活力和前進動力,增強了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自覺性、堅定性。
(二)圍繞編制“十二五”規劃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深入開展協商議政
緊扣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協商議政,反映了人民政協的明確定位,彰顯了人民政協的獨特優勢。常委會把為編制“十二五”規劃獻計獻策作為一項重點工作,統籌各民主黨派、專門委員會、地方政協等力量,采取專題調研、視察考察、大會發言、委員提案等方式,在規劃編制的重要階段和關鍵環節,集中議政建言,取得積極成效。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期間,委員們圍繞“十二五”規劃制定深入討論,提交相關提案和大會發言650多件。會后圍繞擴大國內需求、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應對氣候變化和建設生態文明、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發展海洋經濟、協調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等16個重要專題,組織開展調研視察,形成一批重要意見建議。召開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和“著力擴大內需,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專題協商會,報送了《全國政協黨組關于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若干建議》,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閉幕后,我們及時召開常委會議,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并就繼續對規劃編制建言獻策作出部署。
人民政協為編制“十二五”規劃建言獻策的過程,是發揚民主、集思廣益、推動科學決策的成功實踐,取得了豐碩成果。委員們提出的關于“十二五”時期要堅持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大力調整經濟結構為主要內容等建議,為規劃編制提供了有益參考。關于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組織領導、統籌規劃、人才支持、體制機制創新等重要建議,受到重視和采納;關于建設內蒙古綠色清潔能源基地和發展綠色礦業等建議,推動了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和生態文明建設;關于把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和中原經濟區,把云南建設成為我國面向西南對外開放的橋頭堡等相關建議,為推進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布局的完善提供了重要依據;關于加快構建養老保險體系、服務體系和老齡產業發展體系,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了重要參考;關于邊防建設以及理順邊防管理體制等意見,促進了有關問題的解決;關于保護和發展“文房四寶”等傳統文化產業,推動書法進入中小學課堂等意見,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重視和社會廣泛關注。
加強對宏觀經濟運行情況的密切跟蹤和動態研究,就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舉行12場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會、專題座談會和金融沙龍。委員們提出了完善體制機制,加強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區域政策、產業政策以及環境政策等的協調配合,形成宏觀調控整體合力,增強調控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等意見建議,為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有益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