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突破
●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重在突破,用湘繡來繡畢加索的畫,也會很漂亮
記者:文化的繁榮興盛,需要源源不斷的動力。這一動力是什么?
鄭佳明:因為有一個寬松的環境,有一批改革的闖將,有湖湘文化的底蘊,前些年湖南文化產業出現了一些高峰。但總的來看,還是生存型發展、粗放型發展、自發型發展。我們要繼續尋找文化發展的動力,從文化高峰邁向文化高地。這其中最重要的動力是改革。
記者:體制機制是管根本、管長遠的,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難在哪里?
陳少峰:文化體制改革要改的地方很多,而且比較復雜,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比如,要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有金融支持。但文化產業和傳統的制造業不一樣,它的回報期可能更長,很多企業還沒有抵押物。那金融行業就必須專門針對文化產業進行金融產品的改革創新。
鄭佳明:目前,我們尚未充分建立適應市場經濟條件的文化體制、機制、政策,市場改革不夠。所謂改革,就是向市場經濟邁進。湖南文化產業根本的出路在于市場化、在于更多地用市場來配置資源。
周用金:長期以來,制約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把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相混淆,政府統包統攬,應該由政府主導的公益性文化事業長期投入不足,應該由市場主導的經營性文化產業長期依賴政府,因而束縛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
記者: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重在突破,突破體制障礙需從何處發力?
陳少峰:要培育龍頭企業,積極面對和參與國際競爭和并購;要加快內容和平臺的統一,打通產業鏈;要更新觀念,不要固守常規。其實,用湘繡來繡畢加索的畫,也會很漂亮。
鄭佳明:還是要轉變思想觀念。要樹立市場的思想。一些文化單位還在走行政化的路子,還有強烈的行政級別情結,發展活力不夠。文化產業的大敵是行政化,文化企業要向市場主體發展,而不是向行政主體發展。要樹立行政扶持支持的思想,政府要為文化產業、企業、事業服好務。還要樹立開放的思想,瞄準全球一流,避免走以往的一些彎路。
周用金:從我們文化廳的角度,要把職能轉變擺在重要的位置。首先要抓的就是政府文化管理職能的轉變,由辦文化為主向管文化為主轉變,由管微觀為主向管宏觀為主轉變,由主要面向直屬單位轉向面向社會,履行好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職能。
3 融合
●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是潮流,湖南要勇立潮頭,這個潮頭不是湘江潮頭,是太平洋潮頭
記者:好萊塢的大片、麥當勞的薯片、英特爾的芯片,被稱為影響世界的“三片”。可不可以說, “大片”和“芯片”的融合,將會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趨勢?
陳少峰:我有一個基本判斷——在未來幾年,數字文化產業會占到中國文化產業比重的一半。現在很多年輕人連電視都不看了,只上網,這個趨勢非常明顯,必須牢牢把握這個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