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政府在市區開展“兩型”示范街道創建活動,推廣使用環保節能路燈,完善垃圾回收裝置,防治噪聲污染,倡導循環利用水資源,減少車輛尾氣排放。廣大市民和學校積極參與,株洲淞欣學校集體創作的“節水童謠”,在社會上廣為傳唱。
湘潭的“兩型”建設十分注重多形式,大規模宣傳創建活動,全市開展了“兩型”示范學校,“兩型”示范機關,“兩型”示范企業創建,倡導市民從點滴做起,節約每張紙、每滴水、每度電,最大限度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湘潭云龍學校編制的《親親大自然》、《綠色自然、環保綠園》成為全省第一套“兩型”教育讀本,并在湘潭市中小學推介使用。
長沙市市委常委會議室、市政府常務會議室的燈光系統經過節能改造以后,能耗下降到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2009年,長沙市市行政中心比上年節電113萬多度,節水51萬多噸,節氣21萬多立方,水電氣綜合能耗同比下降15%,節約直接開支經費244萬多元。
“兩型”的音符,不僅飄蕩在長株潭的上空,而且深入到三湘四水每個角落。在會同縣若水鎮農貿市場,前來買菜的群眾大多提著竹籃子。“過去沒有生產塑料袋時,我們都是用竹籃子買菜。別看我們住在農村,但報刊電視經常宣傳提倡過低碳生活,我們也都有了低碳生活、綠色生活的觀念。”當地居民王曉玲說。走進村民梁厚輝家,他正提著一袋生活垃圾往外走。他說:“過去不管什么垃圾統統往路邊、河邊倒,村里成了大垃圾場。現在垃圾要往規定的地方倒,還要分類處理。”
“看電視是一件平常的事,但里面也有學問。如果音量開得很大,畫面也調得很亮,耗電就多。我把電視機音量和亮度調低了很多,看完電視后拔下電源插頭,一個月的用電量降了下來。”該縣林城鎮渡頭村一組村民楊大發介紹他的經驗。
企業加盟,低碳消費與生產互動
望城縣光明村算得上湖南最“牛”的村莊之一:這里是湖南第一個真正按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模式打造的“兩型”村莊。
經過技術改造后,望城縣白箬鋪鎮光明村的近80戶村民家,用沼氣做飯,用太陽能洗澡,而且用上了污水處理系統:通過沉淀、厭氧發酵、植物滲濾處理后,污水變成清水流向田間。不僅如此,各家產生的垃圾實行分類處理,連村里路燈也是太陽能供電。
在光明村光明大道旁,一棟五居室的兩層樓便是國內第一棟拼裝式節能環保別墅,外表與其他房屋并無異樣。它的主體和外墻,都是在工廠車間由鋼筋混凝土連續澆鑄而成,房屋墻體大量運用新技術和新材料,節能保溫和隔音效果較強,整棟樓只需十五天即可建成。
這棟別墅是由遠大住工建的。9度抗震、6倍節材、5倍節能、20倍凈化、1%建筑垃圾、100%工廠化制造,這是遠大住工拿它與普通房子比較后得出的結論。而它的造價,僅每平方米2千元左右。
此外,它無建筑垃圾、無工地揚塵,體現了城市環境友好的價值;少資源消耗、少CO2排放,體現了對地球資源節約的價值。目前,遠大住工已建成“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形成了國內唯一完整的住宅工業化體系,突顯出建筑節地節能節水節材的顯著優勢。
如此低碳的企業和低碳的產品,為向往低碳生活的人們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低碳企業生產低碳產品,推動低碳生活。
近年來,湖南大力推廣可再生能源技術和產品;同時,探索循環經濟發展體系,建設“企業小循環、產業鏈中循環、區域大循環”的資源回收利用良性發展模式。
為推動節能技術創新和轉化應用,長沙自2008年開始舉辦全國性的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會,展會的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節能和新能源開發利用展示交易作為科交會的重要板塊,受到持續廣泛的關注,促進了一大批節能技術成果走向市場,實現產業化。
消費需求決定生產方式。當我們購買一切商品都樂于選購綠色低碳產品時,這種消費觀也必將反饋到商品的生產領域,促進企業采用低碳、生態技術來生產低碳、綠色產品。此刻,已說不清是企業主導還是消費者主導,低碳消費與生產互動起來了!
我們相信,隨著“兩型社會”建設的不斷推進,低碳生活將不再只是一種生活習慣,它將沉淀為湖湘文化的一部分。
來源:湖南日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