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衡東縣大浦鎮堰橋村稻谷飄香、景色怡人。 記者 趙持 攝
衡東縣大浦鎮堰橋村的富足之美,采訪團從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湯小奇家獲得“典型性”印象。
10月31日下午,經過一大片金黃色的稻田,采訪車沿著一條鄉間水泥路靠近堰橋村一個個農家小院。大家還在指點哪棟房子更漂亮時,車子已平穩駛進湯小奇家的院子。通透式圍墻和大門之內,左右都是綠:高的是花木,矮的是蔬菜,各自成塊,整齊劃一。屋前還有一口魚塘。再抬頭看眼前城堡似的湯家小洋樓,大家嘖嘖稱嘆。來自北京的幾位記者毫不掩飾羨慕之情:“您這院子有菜園有花園,4層洋樓,還有魚塘,擱在北京至少也得值幾千萬呀!”
湯小奇憨笑著告訴大家,這棟房子建了10多年了,當時花了70多萬。一樓大廳,二樓三樓住人,四樓是健身房。“不過,我覺得值錢的還是這座院子,有這么寬,環境綠化還可以。”
“魚塘的水從湘江來,我養的是活水魚!”當記者從房子大廳出來將視線再次投向魚塘時,老湯走過來介紹。魚塘不大,顯然養的魚是自家吃的。繼續往湯家的屋后走去,便是幾棟豬舍,里面大豬小豬叫成一片。
湯小奇專注養豬已有18年。“也虧過本,但慢慢地掌握了技術,摸清了市場行情,就能賺到錢了。”他說,豬價雖然有起伏,但還是虧得少賺得多,特別是今年豬價好,價高時達到20多元一公斤,是往年價格的3倍。因而今年他也賺到了往年3倍的利潤,賣一頭豬要賺近千元。目前他家還有2300頭豬存欄,全部出售再加上今年已經到手的利潤,今年能賺數百萬元。
“養豬的效益遠比種水稻的效益高。”發現了這一點的湯小奇,不但自己養豬18年,還培養兩個兒子到湖南農業大學學畜牧專業,讓自己多了兩個好幫手:27歲的大兒子湯星畢業4年,如今擔任“衡東小奇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23歲的小兒子湯軍去年才畢業,當豬場場長,負責技術指導。
同樣是養殖,有的村民卻是連年虧損。其中原因一是防疫能力差,二是市場風險大。
致了富的湯小奇沒有忘記眾鄉親。2009年3月,他在堰橋村牽頭成立衡東小奇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領大家一起養豬。合作社向社員免費提供技術培訓、種豬、人工授精、疫苗接種、畜藥投送、加工飼料、銷售等服務。通過系統防疫、穩定銷路、降低成本、延長風險周期等方式,對養殖效益進行了精確控制,做到了不管市場如何變動,合作社成員個個有錢賺。
為了幫助村里的困難戶,合作社還以村里的名義每年送出80多頭小豬,使困難群眾通過養豬脫了貧。
不到3年時間,合作社社員遍布包括堰橋村在內的51個村、涉及6個鄉鎮,入社養殖戶達376戶,養殖能力超過10萬頭。2008年時,村民人均年收入還只有6000多元,去年已經過萬了。
堰橋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小奇小奇,造出大奇跡”,說的就是湯小奇。
如今,這個村有95%的農戶、100%的村民小組直通水泥路。高的是桂花樹、矮的是紅檵木,錯落有致排列村道兩旁,漂亮的太陽能路燈更有如一道風景線。環境優美、設施現代的村部,同時也是村民的樂園——每當夜幕降臨、星月高掛,男女老少便三五成群來到寬敞的村部院子,或談天說地,或翩翩起舞……
■微言小議
@人民網張洪宇:衡東縣堰橋村,湯星,80后,湖南農大畢業,協助父親打理生豬養殖合作社,講起養殖、防疫、銷售,頭頭是道。談及自己的選擇,小湯笑言重要的是適合自己。成熟理性,令人佩服!
@新浪 杜莎:一行的記者不住地感嘆:這里的農民太幸福了,干脆我們留這里算了!有洋房,有產業……
@中國日報網張紅梅:走進衡東縣大浦鎮堰橋村村支部,給人的感覺是像進入了現代辦公區。村支書從事養豬自己致富了,還積極帶動鄉鄰,為困難家庭送豬仔。村支書家很大很漂亮,隨行記者都唏噓不已。干凈的院落、清清的池塘、滿園的花草,不是天堂,勝似天堂。村支書心系鄉鄰,讓人尊敬。
@網易 張穎敏:大浦鎮的工業園真像樣,有了這么強大的后盾,聽說附近農民好多都就近工作了。
@搜狐杜偉純:遠處稻浪翻滾,近處清風池塘,農家院里建花園,這就是衡東大浦鎮堰橋村村支書湯小奇的家。漂亮的四層樓房,大學畢業的兒子、媳婦都在鄉里居住,這里的閑適,這里的清秀,城里難尋!
@騰訊劉倩文:#這里是湖南##探訪湘江邊最美村莊#湖南衡東大浦鎮鎮政府門口停著一排“領導專車”——鳳凰牌自行車。“這樣快,村民一叫騎上就能下地去!”衡東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章焱平如是說。
來源:湖南日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