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鄉村”松西子

株洲縣淥口鎮松西子社區出口蔬菜基地。本報記者 郭立亮 攝

株洲縣淥口鎮松西子社區服務中心。本報記者 郭立亮 攝

株洲縣淥口鎮松西子社區葡萄莊園碩果累累。本報記者 郭立亮攝
本報記者 孟姣燕 周懷立
通訊員 劉美和 陽曼生 譚建雄
松西子社區,地處株洲縣淥口鎮。2009年由淥口鎮松崗、西塘、子規3個行政村組建而成,故名松西子。現有1700多戶居民,5200余人,面積7.9平方公里,土壤肥沃。
從株洲縣城淥口鎮東行1公里,便到了地肥人美的詩意桃源——株洲縣淥口鎮松西子社區。放眼望去,大片平整的良田上水稻長勢正旺,千畝葡萄園里紫瑩瑩的葡萄吸引著八方游客,蔬菜出口基地里工人正在勞作。
富在沃土
“松西子最大的資源就是肥沃的土壤。”社區黨委書記彭小林說,要致富,靠的就是眼下這片土地。
2009年,松西子創造性提出了“3+X”模式(“3”即社區黨委、社區理事會、社區公司,“X”即若干個行政村)。彭小林擔任理事會主席,公司運作能夠帶來活力,土地流轉所有權還在自個手里,又能拿股金。為啥不干?從2009年至今,全社區已有1361戶村民加入土地流轉,人均收入由2009年的6200元增加到去年的12000余元。
千畝葡萄園、千畝蔬菜出口基地、千畝農業體驗園、千畝優質稻基地等現代農業產業逐步建成并發揮效益。蔬菜出口基地年產蔬菜6000噸,產值2040萬元;“開心農莊”生態農業基地實行認種、體驗、采摘、代管經營模式,年均盈利55萬元……
蔬菜出口基地里的時蔬長勢不錯,農業工人們正在采摘綠油油的廣心菜。“在這里做事也有2000塊的工資,比打工強!” 50歲的返鄉村民彭昌來是基地300名農業工人中的一名,也是土地流轉的受益者之一,不但每月有工資,到年底還有0.8畝流轉土地的股金收入。
“這個紅提最貴賣到20塊一斤。”明珠葡萄莊園負責人張士志熱情地招呼大家品嘗剛摘下來的有機葡萄。“200多畝葡萄園,一年收入超過40萬元。”張士志得意地告訴記者,祖祖輩輩生長的這片土地流金淌銀!
美自神怡
在松西子社區“開心農莊”水果栽培基地,49歲的居民晏常義正和大伙忙著采摘梨。“您在這兒做事有幾年了?”晏叔只笑不答,似乎沒聽到記者的提問。鄉親們忙解釋道,晏叔聽不蠻清。
晏常義是本地村民,孩子都在外打工,因而成了村里的“留守老人”。虧得有種菜的好本領,2010年晏常義被“開心農莊”雇用,當起了農業工人。“現在大家一起做事,1天8小時,1個月2000塊,要得!”晏常義說著,臉上堆起了笑容。
這些年,松西子社區和其他地方一樣,很多青壯年勞動力在外經商、務工,但還有很多像晏常義這樣的居民,其中不少上了年紀,有的還有殘疾,隨著社區經濟的發展,他們不離鄉土,在家鄉獲得了一份穩定的收入。
“開心農莊”聘請了30余名本地有一定勞動能力的殘疾人、留守老人,讓他們負責菜地除草、施肥、澆水等日常工作。農莊從他們手中流轉到土地,同時又聘請他們為農莊工人。這些年,社區經濟條件好起來了,各種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廣場舞、龍舟賽等一項項活動相繼舉行,居民們的文明素質大大提升。
“我們不僅要生態美,還要讓社區所有的人生活美。”彭小林介紹,生態美、道德美、行為美、村風美、生活美是松西子“完美鄉村”的“五美”追求。現在看來,“五美”正一樣樣變為現實。
松西子有一個“完美鄉村”的愿景。我們看到這個愿景正在土壤里開花結果。
@微言小議
@聽風:寬敞的柏油路旁,房子漂亮了,土地平整了,村莊綠了,路燈亮了,村容整潔了,松西子社區如同一幅美麗的畫卷,讓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鴿子:千畝蔬菜基地建設順利推進,酸棗加工基地、葡萄園基地、水產養殖基地已發揮效益,開心農場、農家樂吸引著八方賓客,就業解決了,生活富裕了。
@LEE:一個現實版“開心農場”在松西子出現,人們可以在“自己”的地里耕種、采摘,體會真實的農場生活,這也為農業生產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淡水小鎮:優質的土壤、無污染的環境、農民的勤勞,蔬菜出口基地的無公害蔬菜暢銷長株潭,遠銷港澳,以后還會沖出亞洲,走向世界!
@回憶:環境清新,車流也少,可以在環路上騎自行車鍛煉身體,也可以去社區中心跳廣場舞,百姓的業余生活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