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出土史前酒杯 薄如蛋殼厚不超過1毫米
還原4500多年前生活場景
貝殼魚骨成堆,史前人類常吃海鮮
2011年12月30日,考古工作者正在對考古發掘的日記、圖紙、照片等進行核對和檢查,并對出土的人骨、陶器、石器、貝殼以及豬、鹿等動物骨骼進行初步整理。
“這些人骨也是最重要的考古證據之一。”考古工作者說,通過對這些人骨進行分析,他們就可了解當時人類的食物結構和體質特征等,從而知道古代人類是肉食為主還是面食為主。
考古工作者接下來會將這些人骨取出并包裝好,然后通過儀器對人骨進行同位素分析和體質特征鑒定,從而了解古代人類的食物結構以及與現代人的體質差別等。
“我們還能知道當時種的是什么植物。”考古工作者說,另一項重要的科技考古工作是對大量土樣進行浮選和植硅體分析,由此獲取大量植物的炭化種子等,進而研究當時的生態環境和經濟形態等。
考古工作者就像一個偵探,可惜現場已經沒有任何目擊者,他們不得不在各種文物中推測4500多年前的生活狀況。他們在遺址上發現了大量的貝類和魚骨,這表明史前人類常吃海鮮,捕撈經濟已經很發達。豬、鹿等動物的骨骼也有不少,說明史前人類已經開始發展畜牧業。
房子和墳墓建一起,隨葬品體現貧富差距
考古現場有上百個柱洞,一團團排列著,這是房屋支柱留下的印記,可以組合成若干個建筑單元。墓穴就建在這些柱洞的附近,有的和柱洞重合起來,一個墓穴中的人類頭骨甚至被房屋支柱壓碎了。
大多數墓葬和建筑遺跡均位于第四層下,柱洞多打破墓葬,也就是說建筑遺跡應稍晚于墓葬。從這些遺跡現象看,當時住房和墳墓是建在一起的,有人死亡時,家人們就會將死者埋在房子周圍。
考古工作者介紹說,這些建筑遺跡均構筑很深的柱坑和柱洞,有的深達1米多深,可以想見膠東先民在建設自己家園時付出的艱辛勞動和聰明才智,這可能與濱海地帶季風氣候較強有關。
這些墓葬共計24座,均為豎穴土坑墓,流行“屈肢葬”,每個人骨的下肢都蜷起來,頭部朝著東南方。每個座墓有3件至9件隨葬品,隨葬品的差異表明當時已經有了貧富差異。
在考古現場邊緣有一處陶窯遺跡,蛋殼陶等精美陶器可能就是從這里燒制而成的。現場還有一口水井,考古工作者們在里面發現了周代的物品。
據煙臺市博物館考古工作者介紹,此次考古發掘工作所取得的考古收獲是近年來最豐富的,這些考古發現為探索和研究膠東地區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有著重要作用。
本報記者 侯文強 圖/文
來源:齊魯晚報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