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揭開“黃曲霉毒素”真面目
科普知識告訴我們,黃曲霉毒素為已知的致癌物,具有很強的致癌性。
記者了解到,目前已經發現的黃曲霉毒素有17種,其中分布最廣、含量最高、毒性最強的被稱為黃曲霉毒素B1。
那么,黃曲霉毒素B1和黃曲霉毒素M1到底是什么關系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日前,記者來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采訪了相關專家。
要搞清黃曲霉毒素B1和黃曲霉毒素M1的關系,首先應弄明白什么是黃曲霉毒素?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的研究員劉陽做了詳細說明:“黃曲霉、寄生曲霉等霉菌污染糧食和飼料后,產生的一類結構相近的化合物統稱為黃曲霉毒素,目前已經發現的黃曲霉毒素有17種,其中黃曲霉毒素B1的毒性是氰化鉀的10倍、砒霜的68倍、敵敵畏的100倍。1993年,黃曲霉毒素B1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I類致癌物。世界上已有97個國家制定了黃曲霉毒素B1的限量標準。黃曲霉毒素B1能夠污染玉米、花生、小麥、大米、花生油、棉籽、干果類、水果干、香辛料、咸魚等。”
黃曲霉毒素M1是由牛、羊等哺乳類動物食用了被黃曲霉毒素B1污染的飼料后,在體內經過羥基化產生的,主要存在于乳汁及腎、肝、乳腺中,肉中含量甚微。黃曲霉毒素M1也是一種強毒性、強致癌物質,其毒性是氰化鉀的3倍、砒霜的20倍、敵敵畏的30倍。2002年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I類致癌物。
在我國,隨著乳及乳制品攝入量的增加,黃曲霉毒素M1對人造成的潛在危害越來越大,一般的加熱、滅菌等食品加工過程很難將其破壞,268℃以上才能破壞其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