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網站收費查詢身份證花5元他人信息想查就查?
這是1月9日記者在絕牛網上查詢的個人信息。上圖為記者故意提供了一個錯誤的個人信息,查詢結果為不一致。下圖為記者提供了一個正確的個人信息,查詢結果為一致。新華社記者 李文 攝
網站查詢個人身份證存三大隱患
負責建設管理和運營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的全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中心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說:“個人身份證屬于公民個人隱私信息,(不經本人同意)他人使用是違法的。”
采訪中一些專家也指出,即使是有特殊需要要查公民的身份信息,應當嚴格遵循程序,由相關機構工作人員代為查詢,而不能使查詢者直接接觸到這些數據,目前這種公然公開的方式帶來的隱患很大,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導致個人信息泄露。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劉保衛說:“在網上可以隨意查詢身份證信息的現象,是對公民個人信息的完全泄露,一旦被他人用于商業促銷或網絡暴力,由此帶來的生活困擾是很可怕的。”
金山網絡安全工程師李鐵軍指出,網站宣稱個人身份證信息非常安全,但從技術角度講,這些信息是有可能被泄露的。“黑客可能會繞過付費環節或單個IP地址的下載次數或頻率等限制程序,直接連接到數據庫下載數據。用戶查詢的數據不在該網站本地服務器的緩存上保存問題就不大,否則會大大提高用戶身份信息泄露的風險。”
其次,為身份造假犯罪提供可乘之機。一些市民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樣的信息查詢系統在不核實服務使用者信息的情況下,就可以隨意查詢全國居民身份證匹配情況,這為一些不法分子盜用信息制造假身份證,用于違法犯罪提供了便利。
北京市公安局打擊電信詐騙專家金大志說,以前騙子打電話都是按號段隨機撥打,而現在,“詐騙團伙利用越來越精確的個人信息,詐騙得手概率也會大大提高。”
第三,侵犯公民隱私權。一些專家指出,互聯網等虛擬空間的公民隱私權同樣不容侵犯。北京市消協法律顧問邱寶昌說,在網上交易或其他類似情境下,公民主動填寫告知,那么此時的信息就不叫隱私,而是公開信息,例如公司招聘、網上交易等。但如果隨便什么人都能夠查詢身份證信息,并且沒有經過當事人同意的,那么就是侵犯個人隱私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