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中國社會道德變革進步有目共睹
三、主流與支流
在當前中國社會道德領域,一些時段、一些領域、一些人群的局部道德滑坡是客觀存在的現象,有些道德問題還相當突出。但無論怎樣高估問題的嚴重性,敗德現象仍屬支流,社會道德積極、進步、向善的主流地位無可撼動。
(一)以腐敗問題為例。
一方面,我們不能不看到,在一些地方、部門和單位,在少數黨員干部身上,風氣的敗壞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有的不讀書、不看報卻忙于庸俗的交際應酬,甚至不信馬列信鬼神;有的把有限的財力物力用在專給上級看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上,群眾的困難、訴求卻長期得不到解決和回應;有的地方和單位,正直清廉、潔身自好成了“落伍者”,膽大妄為、生活糜爛卻成了“流行風”;極少數干部甚至墮落到橫行霸道、欺壓百姓、貪污受賄、腐敗犯罪的地步。面對這些現象,干部群眾常說的一句話是:“這哪里還有共產黨的味道!”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不看到,從中央到地方,從高層到基層,許許多多的黨員干部銳意改革,勇于探索,致力發展,開拓進取,帶領群眾干事創業,不斷開創工作的新局面;許許多多的黨員干部忠于職守,敬業奉獻,不計報酬,不辱使命,在自己的崗位上建功立業;許許多多的黨員干部舍小家,顧大家,沒有節假日,沒有星期天,負重前行,超負荷工作,甚至犧牲了健康和生命;許許多多的黨員干部嚴格自律,清正廉潔,用一身正氣堅守著黨性,保持著共產黨人的本色。在抗洪搶險、抗震救災的第一線,在抗擊非典、防控疫情的斗爭中,在關鍵時刻和危難關頭,總是我們的黨員干部挺身而出,沖鋒在前,舍生忘死,慷慨赴義。如果不是這樣,如果沒有一大批這樣的黨員干部,如果沒有一大批這樣的中堅和骨干在團結帶領群眾奮斗,我們的黨和政府就不可能成功推進并駕馭這30多年來波瀾壯闊的大變革,我們的國家就不可能有這30多年來突飛猛進、舉世驚嘆的發展和進步。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2010年開展了一項“縣處級領導干部日常工作生活觀察”的研究,選取我國8個省市、12個縣(區或縣級市)的162名黨委常委、人大主任、政協主席等主要領導干部為研究對象,在正常工作時間內,對他們進行了至少連續一周的工作與生活狀況的觀察和記錄。調查結果顯示,研究對象總體上平均每工作日工作時間為9個半小時,黨政“一把手”平均為11個小時,加班是工作的常態。這些年涌現了一大批優秀領導干部,孔繁森、牛玉儒、任長霞、沈浩、楊善洲、劉金國——這個可以不斷排列下去的優秀領導干部的名錄,充分表明好干部決不是個例,而是各級干部的主體。
還要看到,這些年各級紀委查處黨員干部違法違紀的力度越來越大,貪腐分子越來越難以藏身。中央紀委的數據表明,被查處的貪腐分子,只占黨員人數的極小比例。例如,2009年1—11月,受黨紀處分的黨員占黨員總數的1.1‰,而其中因貪污賄賂被查處的,僅占受黨紀處分人數的2.6%。
(二)以誠信問題為例。
一方面,我們不能不看到,商業欺詐等現象屢禁不止,假冒偽劣產品層出不窮。食品安全問題尤為突出,毒奶粉、地溝油、瘦肉精,等等,讓一些群眾發出了“還能放心吃什么”的責問。這種情況,嚴重干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嚴重影響人們對社會道德狀況的評價。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不看到,絕大多數的企業和商家是好的,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商家把誠信當作自己的生命和無形資產。如果不是這樣,中國就不可能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中國商品就不可能涌向世界每個角落,成為西方發達國家也離不開的從主要日用品到高端電子產品的供應基地。
從出口商品來看,2011年12月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中國的對外貿易》白皮書顯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現了對外貿易的跨越式發展,目前已經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我國在短短的30多年里能夠發展成為世界工業品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靠的主要是企業的誠信經營和商品的物美價廉。2009年和2010年,經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檢測的中國出口貨物分別為1103.2萬批和1305.4萬批,不合格率分別為0.15%和0.14%;出口貨值分別為4292.7億美元和5521.8億美元,不合格率分別為0.12%和0.13%。2010年,中國出口美國的食品12.7萬批,合格率達99.53%;出口歐盟的食品13.8萬批,合格率達99.78%。日本厚生省進口食品監控統計報告顯示,2010年日本對自中國進口的食品以20%的高比例進行抽檢,抽檢合格率達99.74%,高于同期對來自美國和歐盟進口食品的抽檢合格率。
從國內商品來看,我國一直高度重視食品安全,早在1995年就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2009年6月1日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對食品安全做出了更加嚴格的具體規定。近年來,在衛生部每年進行的抽檢中,食品的合格率都在90%以上,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合格率更達95%以上。去年11月國家質檢總局發布2011年第三季度產品質量基本狀況報告,在對國內生產加工的食品的抽查中,乳粉、紅茶、嬰幼兒配方乳粉、醬腌菜、膨化食品、蜜餞、烏龍茶等7類692種食品的批次抽樣合格率為91.8%。過去我們吃的醬油,主要是作坊式生產,按照今天的檢測標準,根本無法達標,但現在,醬油的檢驗合格率也達到了90%以上,名牌醬油的合格率幾乎是百分之百。
與飲食質量密切相關的是,中國人的預期壽命越來越長,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從改革開放初期的68歲提高到73.5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類發展指數從0.53上升到0.66,是全球提升最快的國家之一。中國少年兒童的生長發育狀況越來越好。我國大約每10年進行一次全國營養調查,據衛生部等2004年10月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報告,與1992年相比,2002年中國城鄉3至18歲兒童青少年各年齡組身高平均增加3.3厘米,城鄉兒童營養不良患病率顯著下降,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為14.3%,比1992年下降55%。2002年之后的情況只會更好,例如,據《2010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5歲以下兒童中度和重度營養不良比重,1997年為3.51%,2002年為2.83%,2009年則下降到1.71%。這些數據表明,食品質量的提高和安全保障,功不可沒。
(三)以公德問題為例。
一方面,我們不能不看到,扶貧濟困、見義勇為的傳統美德遇到了新情況、新挑戰,一個“小悅悅”事件,似乎顛覆了不少國人的道德觀念,要不要救助不相識的人,成為一些人心中糾結不清的問題。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不看到,勇敢徒手接住墜樓女童的杭州“最美媽媽”吳菊萍,以德報德、堅決拒收上萬元補償金的合肥兩位農婦,在看到孩子躺在馬路上抽動的那一刻“只想著救人”的陳賢妹,這一個個平凡的道德模范,這些在中國大地上天天都會出現的義舉,為中國社會牢牢地支撐起扶危濟困、見義勇為的道德藍天。曾被炒作定義為中國道德滑坡“拐點”的南京彭宇“救人反被誣告”案,經權威部門深入調查后真相大白,其完全是由于多重因素被誤讀和放大的一起普通民事案件,決不是什么中國社會“道德滑坡”的“標志性事件”。事實上,南京近5年來,共涌現出6600多名見義勇為的先進個人,平民英雄周光裕、智勇“的姐”陳亞林、舍身救人好少年季誠,就是他們當中的代表。
這些年,每遇大災大難,中國社會都會出現“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感天動地的場面。汶川地震后,一句“今天我們都是汶川人!”,讓多少高尚的人們熱血奔涌。問一問看過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杰出人物實況轉播的觀眾,有誰不是熱淚滾滾、心潮激蕩!
蔚為壯觀的志愿者隊伍,已成為今天中國社會一道真善美的風景線。每逢重大事件,都有上百萬的志愿者積極主動參與。為北京奧運會服務的志愿者就達170萬,是奧運史上志愿者最多的一屆。如今,志愿者的足跡已遍布各種有組織的關愛活動,并延伸進許多需要幫助的社會角落。據團中央志愿者工作部2005年的不完全統計,全國有260萬個學雷鋒小組,學雷鋒志愿者超過3000萬人。北京市在2003年就已建立起各級各類雷鋒基地1000多個,有5萬多個學雷鋒活動小組長年堅持在基層服務。目前,全國已建立了43萬個志愿者組織,常年開展活動的志愿者超過6000萬人,注冊的志愿者達2000多萬人。志愿者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中國社會大多數人對社會的責任感和赤誠心,折射出中國社會道德狀況的主流。
汶川地震發生后,俄新社在一篇評論文章中說:“一個能夠出動十萬救援人員的國家,一個企業和私人捐款達到數十億的國家,一個因爭相獻血、自愿搶救傷員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國家,永遠不會被打垮。”
中國面臨道德挑戰,但中國道德打不垮、壓不垮、罵不垮。因為中國人民在偉大變革的歷史進程中,矢志不渝地追尋理想、文化、道德、進步,矢志不渝地追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來源:求是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