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雞大學"燒不盡 "洋文憑工廠"拿什么終結你
■中國人緣何成了“優質客戶”?
狄克森州立大學丑聞中,中國人的角色扮演并非偶然,一個接一個的案例和驚人的數字不斷提醒我們,有不少中國人正在和各種“克萊登大學”“親密合作”。熊丙奇認為,中國人已經成為“文憑工廠”最大、最穩定的客戶群。
“假文憑”、“假洋文憑”、“注水洋文憑”……一出出鬧劇究竟何時休矣?
當留學被當作利益可觀的產業來經營時,“需求決定供給”的簡單經濟學定律已然成為留學市場的最高法則。而在數不清的文憑造假事件中,濫發文憑者固然可憎,作為“最大客戶群”頻頻亮相的中國留學生也讓人心生疑竇:從何時開始,“假洋文憑”竟變成了國人的“剛性需求”?
國人對文憑的“膜拜”可謂由來已久,自高考制度恢復以來,歷經“唯學歷論”——“唯名校論”——“唯洋文憑論”幾個階段的轉變,“學歷代表能力”的真實含金量始終被忽略,在很大程度上文憑也成為了形式大于實質的一張薄紙。加之近年來不少人對國內教育方式詬病不止、升學考試難度不減,相比于兢兢業業“用腦學習”,很多人明知是假,也愿意“用腳留學”,以相對輕松的付出換來一個時髦的“海歸”身份和一張“洋文憑”。
而滋長“學歷情結”的社會土壤更是值得我們深索。有學者評論:“當我們都活在一個公司會因為你有較高學歷而付給你更高工資的世界的時候;當一個沒上過大學的工人在工作了20年之后新的公司制度突然出爐,他必須在兩年內擁有相應學歷,否則就會被辭退的時候……某種程度上,這些硬性要求都會迫使人們愿意冒險購買一個假學歷。”在如此社會背景下,一紙文憑也許代表不了其本應體現的能力,卻代表了諸多欲說還休的附加價值。
熊丙奇認為:“除了不健康的留學心態外,一些教育機構急功近利,沒有長久辦教育的思想;此外還有監管缺失,政府部門對中外合作辦學的信息公開做得不夠等,都助長留學市場魚龍混雜、亂象叢生。”
■怎樣刺破“繁榮”的學歷泡沫?
“極度缺乏控制和監管的不只是狄克森州立大學,還有我們的教育本身。”喧囂過后,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在滋養文憑需求的土壤、監管缺失、作假成本降低及社會整體的深度縱容等多重因素的交織作用下,當子虛烏有的“洋學歷”排擠按部就班獲取的本土學歷時,“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必將上演。
怎樣刺破“繁榮”的學歷泡沫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迫切問題。
熊丙奇認為:“在目前的監管體系中,我國政府對納入高考體系的高等院校管得比較多,而對沒有納入計劃招生的非學歷教育,就管得較少,這造成了監管的漏洞。”在此現實下,完善制度,加強對當前留學市場的項目和信息監管是必要的抓手所在。
而建立真正的人才評價標準,從“唯學歷論”向“唯能力論”轉變更是解決文憑造假問題永遠繞不開的關鍵所在。當每一個用人單位在招聘時不再以文憑論英雄,當一紙學歷承載的是貨真價實的個人能力,而不是諸多利益好處時,“繁榮”的學歷泡沫也才能被真正擠掉。
不少專家認為,美國高等學校的糾錯機制值得我們學習。“要進一步明確教育部門和高校之間監督與服務的關系,對于學校辦學中出現的問題,要毫不留情地審計,并依法進行處理。”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集體縱容。
據媒體報道,狄克森州立大學事件涉及的人員中,副校長辭職,教育、商業及應用科學學院院長則開槍自殺。據悉,狄克森州立大學將因為違反聯邦學生簽證計劃面臨美國國務院的處罰,同時也勢必會接受美國教育部、國土安全部門和高等教育委員會的處罰。目前,我國教育部已要求中國駐美使館教育處核查有關情況。中國駐美使館教育處已第一時間聯系校方和相關中國學生,并要求校方保障中國學生正當權益。我國與狄克森州立大學有合作的院校也在核查了解情況,這19所院校中是否也有學生“渾水摸魚”?學校是否也存在監管問題,值得關注。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