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復興關鍵時刻:“大國”走向“強國”
“美國秩序”的邏輯
2009年5月9日,奧巴馬通過電視鏡頭向全世界明確宣布,“如果十多億中國人口也過上與美國和澳大利亞同樣的生活,那將是人類的悲劇和災難,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將陷入非常悲慘的境地。美國并不想限制中國的發展,但中國在發展的時候要承擔起國際上的責任。中國人要富裕起來可以,但中國領導人應該想出一個新模式,不要讓地球無法承擔?!?/p>
奧巴馬此言后的注解是,不到全球5%的美國人口,消耗著全球20%的能源、16%的淡水、15%的木材,同時排放10%的垃圾和25%的二氧化碳。奧巴馬的潛臺詞非常明確,美國將會千方百計運用各種手段維持乃至擴大這個比例。也因此,羅伯特·卡根這位同時受到美國兩黨領袖青睞的美國新保守主義學者,對中國的未來不以為然。
在那篇《為什么世界需要美國》的文章中,他的分析是,中國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但距世界最富有的國家還有非常大的距離,“中國龐大的經濟總量是龐大的人口所創造,在人均方面仍然屬于比較貧窮的國家。美國、德國和日本的人均GDP都超過4萬美元,而中國只有4000多美元,與安哥拉、阿爾及利亞和伯利茲大致相同。即使根據樂觀估計,中國2030年人均GDP也只能達到美國的一半,也就是斯洛文尼亞和希臘現在的水平?!?/p>
“過去我們總講‘地緣’,現在應該加上‘貨幣’、‘信息’、‘軍事’和‘資源’??梢哉f,‘地緣’、‘貨幣’、‘信息’、‘軍事’這前四種都是手段,最終是為掠奪和占有資源服務的?!崩钌髅鞲嬖V本刊記者,現在看來,只有這五種因素相加,似乎才可以解釋現在世界上所發生的所有重大事件。
他的判斷是,由于新一輪金融危機在未來幾年內可能存在的進一步激化,在今后一些年內,各種國際力量特別是世界上一些大國和強國,將會圍繞金融、能源、糧食、主權等根本性問題,既有多樣的合作與競爭,更有著激烈的博弈和較量,“其手法和手段將是多種多樣甚至是十分殘酷的。歷史的經驗反復證明,經濟危機發展的結果必然是政治危機?!?/p>
2011年11月17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澳大利亞議會的講話中明確表示:“作為美國總統,做出了一個深思熟慮的戰略性決定:美國作為一個太平洋國家,將通過維護核心原則及與盟國和伙伴的緊密合作,為亞太地區的發展和未來發揮更重要且長期的作用我的國家安全團隊將把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存在和任務視為重中之重。”
幾乎同時,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美國《外交政策》雜志上撰寫了題為《美國的太平洋世紀》的文章,“從印度洋經過馬六甲海峽到達太平洋的海上狹長地帶包括了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和貿易途徑”,“全球一半商品都要經此運輸的南中國海”則是美國全球戰略的焦點之一。為此,“美國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菲律賓和泰國等5個主要區域伙伴簽署的結盟協議構建起美國在亞太的戰略轉變的未來”,印度將是美國“在經濟和政治上南方軸心和亞洲中心的結合”。
由于天文數字般的金融衍生品在今后一些年內將要破滅,全球GDP將必須回歸以實物經濟為主。從這一視角出發,美國推行“重返亞太戰略”也就順理成章。前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研究員、美國戰略學家托馬斯·巴奈特曾說,“美國用美元這種‘小紙片’換取亞洲的巨量產品,這當然不公平。所以,美國在美元之外提供了真正的有用之物,這就是太平洋艦隊。”
極力維護“美國利益優先”的羅伯特·卡根,在其新著《危險國家》一書中坦然承認,美國歷史上就是一個危險的國家,擴張成性,“今天,當大多數的美國人了解到,世界視美國甚至幼年時的美國為一個非常危險的國家,將會感到驚訝在南美大陸、西半球和歐洲的人民和國家出于多種原因認為美國是危險的。首先是美國人侵略成性,對領土和占統治地位的追求欲壑難填?!?/p>
然而,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的邏輯在道義上難以成立?!敖裉斓闹饕獎萘?,美國和歐洲,尤其缺乏關于未來的創見,它們試圖維持已經不再現實的想法,缺乏理性精神。”接受本刊記者采訪中,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趙汀陽否定了“美國利益優先”的邏輯,“美歐試圖維持肥水如百川入海似的流向美歐的世界秩序,以便維持高消費高福利的奢華社會。這種單邊主義思維是非理性的和無效的,它無法超越的難題是:他人不同意。這是最樸素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