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文化旅游產業 鑄魅力城市之魂
如果說歷史是蚌埠城市的氣息,那么悠久的文化底蘊便是蚌埠的靈魂,在歲月流轉中,它沉淀在淮河水里,掩映在碧樹朱亭之后,為生活在安徽省蚌埠的人們,增添了更多的靈氣。
十七屆六中全會研究部署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等重大問題,吹響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號角。去年安徽省召開的加快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大會提出了“進一步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加快推動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的目標任務。推進文化產業建設,成為了黨和人民賦予蚌埠的責任。
立足厚重蚌埠,突出文化設施建設和旅游項目建設。
蚌埠是一個擁有7300年歷史的城市,作為安徽省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和國家級的文化產業區,它擁有眾多的人文景觀。這里是大禹治水的圣地,這里是考古學家發掘和氏璧的地點,這里還是楚漢雙雄決一生死的古戰場。所以說,“厚重蚌埠”條件得天獨厚。
安徽省蚌埠市市委書記陳啟濤說,蚌埠要依靠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抓好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項目建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使之成為建設皖北經濟圈、加快中部崛起、蚌埠振興的重要引擎和重要支撐。
據了解,近年來蚌埠市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五大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十一五”建設目標全面完成,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現已建成16個文化站、180個農家書屋。對外免費開放市博物館、中國花鼓燈博物館、中國花鼓燈第一村傳習所民俗館。同時,實現了每個行政村村民每月看一場電影的目標。
蚌埠市在抓好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抓好一批重大的旅游項目建設。去年蚌埠就開工建設了花鼓燈嘉年華、“中國古民居”、“大明文化園”、大型花卉苗木基地等多個大型項目,為創建蚌埠的文化增進了新的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光彩玉器文化城項目,它是蚌埠市重點建設的旅游項目之一。項目占地315畝,預計總投資5億元。2010年10月省文化廳授予了它“安徽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稱號,兩個月之后,文化部又授予了它“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稱號。待項目建成后,入駐商戶將達2000余戶,年交易額將突破30億元,可以解決2萬余人就業。
據蚌埠市相關負責人介紹,此項目的建成將為整個皖北地區的玉器奇石古玩、書刊字畫、花鳥魚蟲及其它文化藝術品提供一個專業化、上規模、高檔次的鑒賞交易平臺,成為集旅游、觀光、休閑為一體的文化旅游景點。
立足便利蚌埠,發揮高鐵的拉動效應,突出“宜居氛圍”
蚌埠市被稱為“火車拉來的城市”,伴隨高鐵的開通,如今蚌埠又戴上了“高鐵城市”的華冠。高鐵駛入蚌埠,加速了文化產業的外部效應以及溢出效應,使原有的自然、人文資源價值倍增,將為蚌埠市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契機。
陳啟濤說,“高速度”、“高密度”、“公交化”的高鐵運行方式,一方面為旅游者提供了到更多、更遠的旅游地進行旅游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為市民周末旅游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從而極大地刺激旅游業的發展和振興。
蚌埠市切實發揮高鐵對旅游業的拉動效應,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最大限度地將文化資源、山水資源轉化為文化旅游產業優勢,加快形成吃住行游購娛一體的文化旅游產業鏈。吸引高鐵沿線游客來蚌體驗休閑宜居的生活氛圍,感受蚌埠大河文化、大禹文化、大漢文化、大明文化、大眾文化這五大文化的獨特魅力,把蚌埠建設成為皖北旅游中心城市和文化產業中心城市。
立足實干蚌埠,提升城市文化的知名度。
改革開放以來,蚌埠市從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戰略高度,大力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并取得了顯著成效。蚌埠從原本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為華東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著名的農副產品加工基地和區域性加工、商貿、科技、文化中心城市。年輕的蚌埠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進步、人民安康、滄桑巨變有目共睹,說蚌埠是實干城市,實至名歸。
陳啟濤指示,今后一個時期,是蚌埠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也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階段。在這個發展階段,城市以格局定高下、以功能看強弱、以生態顯魅力、以文化論輸贏。
蚌埠市將繼續堅持“實干”精神,充分利用文化改革發展的有利條件和難得機遇,把文化旅游產業作為推進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重要抓手,繼續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
與此同時通過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資源結合、與科技創新結合、與教育資源結合、與現代服務業結合,最大限度地將文化和山水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最終彰顯“五大文化”無窮魅力。
陳啟濤表示,到2015年我們力爭達到蚌埠文化發展改革主要指標、文化事業整體水平、文化產業綜合實力位居全省先進,特色藝術和行業處于全國前列,成為城市活力充沛、文化特色鮮明、人文環境優良的皖北文化中心。
來源:中國日報安徽記者站 (記者 朱艷娟) 實習編輯:孫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