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養老存多重“短板” 未來發展須民資助力
記者近日在山東、寧夏、陜西、吉林、內蒙古、海南六省區采訪時發現,當前養老機構持續健康發展,受到床位偏緊、服務內容低端單一、運營效益低、護理人員短缺等諸多制約。不少干部群眾認為,應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減免稅費、給予補貼、提供免費職業培訓等措施,吸引民間資本“入市”,帶動機構養老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機構養老存在多重“短板”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機構養老存在多重“短板”。
一是床位偏緊。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吳玉韶說,雖然近幾年我國養老機構建設與發展全面提速,但相對于人口老齡化程度和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的需求來講,仍顯得嚴重不足。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我國已有各類養老機構38060個,擁有床位266.2萬張,收養各類人員210.9萬人。但全國養老床位總數僅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59%,不僅低于發達國家5%-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發展中國家2%-3%的水平。
二是服務內容低端單一。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王廣州研究員表示,入住養老院的一些老人不僅需要一般的護理,還需要一些特殊照料。然而我國大部分養老機構沒有與醫療機構建立合作機制,沒有專業的醫護人員。同時,養老機構的服務人員缺乏專業護理培訓,多數服務人員只能做一些端茶、送飯、洗衣、做衛生等簡單服務,不能滿足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三是運營效益低。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不少民營養老機構經營僅能保本,有的甚至負債累累,只能在低收費標準、低工資標準、低服務條件的“三低”狀態下維持度日,靠自身積累根本無力改善現有條件,擴大規模更是難上加難。
四是護理人員短缺,素質相對較低。不少養老機構負責人向記者反映,現在護工難招,因為老人一天24小時都需要陪護,特別是幫助不能自理的老人喂飯、翻身、大小便等工作一般人難以完成。另外,目前的護理人員中年齡偏大、技能結構偏低等現象普遍存在。
——政府為主新建養老機構弊端分析
不少專家認為,我國機構養老未來應走“民資為主、政府托底”的路子。山東省老年學學會理事張學強說,目前我國養老機構的投資主體究竟是民間資本還是政府存在爭論,而在他看來,由于不以盈利為目的,公辦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運行效率可能會比較低。
西北大學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韓養民認為,政府興建的公辦養老機構更多要發揮“托底”功能,以收養“三無”“五保”、低收入和失能老年人等民營養老機構不愿收養的老人為主,讓這些最弱勢的老人也能安度晚年。
——機構養老亟須“民資”助力
寧夏、山東、海南等六省區部分干部群眾認為,由于目前不少民營養老機構經營狀況不佳,亟須國家出臺更多優惠政策,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機構養老服務建設,帶動它們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首先,制定和完善機構養老相關法律法規。寧夏回族自治區老齡辦副主任岳秀霞說,當前養老機構與住養老人及其家人之間的糾紛呈上升趨勢。調解這類矛盾糾紛,缺乏相應的規范或法規依據,無論對錯或責任大小,往往是養老機構“花錢買平安”。在養老事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亟須出臺全國統一的法律法規,明確養老機構和入住人員的權利、責任和義務,把養老服務機構納入規范化、制度化軌道,促進養老服務事業健康發展。
其次,出臺更多稅費減免政策。海南省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謝池春建議,經縣級以上民政部門認定的社會力量興辦的非營利性社會福利機構,免征企業所得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營業稅、城市建設維護稅等;對營利性民辦養老機構的利潤,給予企業所得稅減半征收的優惠。
山東省蒙陰縣夕陽紅老年公寓負責人王興英、寧夏鑫雅老年公寓負責人劉志軍等人建議,養老服務機構用電應按最低價格收費,用水、用氣等與居民用戶同價,減半征收管道燃氣開通費;電信部門應免收養老服務機構電話、有線(數字)電視、寬帶互聯網一次性接入費,減半收取養老服務機構通信費;廣電部門應減半收取安裝有線電視初裝費、視聽費、數字電視機頂盒購置費。
再次,給予養老機構開辦補貼、運營補貼、寄養補貼、保費補貼等多種補貼。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一鳴建議,國家應給予養老機構多種補貼,降低他們的經營壓力。一是開辦補貼,新建或改擴建新增床位給予一次性建設補貼;二是運營補貼,按照實際收住人數給予養老機構補貼;三是寄養補貼,對撫養“三無”“五保”、失能等困難老年人的養老機構給予補貼;四是保費補貼,對養老機構購買意外責任險等險種給予50%的保費補貼。
最后,提供免費職業培訓,提升養老服務人員專業水平。西北大學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韓養民說,應依托國家中等職業教育學校,采取“定向培養”的方式,開展老年保健、護理、營養、心理咨詢等急需的專業技能培訓,合格人員頒發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同時,對有意向從事養老服務工作的社會人員提供免費培訓,引導和鼓勵零就業家庭成員、下崗職工、城鄉低保人員等就業困難人員從事養老服務,緩解目前養老機構護理人員短缺現象。
來源:新華社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