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昨起開始推優派位
三好生是硬指標,文化課成績仍占相當比重
昨天,海淀區2560名小學生以推薦分配的形式參加計算機派位,拉開了今年本市“小升初”推優派位的序幕。
現場:
紀檢公證人員監督派位
昨天,來自海淀區政府、區政協、區紀檢監察部門的部分工作人員和轄區中小學校長、教師、家長代表齊聚一堂,在公證人員的監督下,進行“小升初”推優派位。
今年,海淀區共有2.1萬余名學生參加“小升初”,其中,由各小學推薦出來的優秀生有2527名,推優比例在13%左右。加上回到海淀就讀的33名跨區市級三好生,共有2560名學生具備推優資格。按照規定,每個推薦生可以選擇1至5個志愿,計算機根據中學招生名額和學生志愿意向順序隨機分配。
海淀區今年共有58所公辦中學招收推薦分配學生,招生計劃達2900多人,完全能夠滿足現有報名人數。但由于學生志愿會集中在少數優質校上,因此并非所有學生都能如愿以償。目前,該區推優派位錄取率接近60%。
今天,推優結果將通知學生,被錄取的學生不能隨意更改結果,未被錄取的學生可以繼續通過其它途徑升學。
據悉,西城區今年將提高推優派位的錄取率,往年錄取率在70%左右,今年有望提高至75%甚至80%。
政策:
三好生是推優硬指標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雖然各區縣“小升初”推優標準不盡相同,但三好生卻幾乎都是推優硬指標。
海淀區按照綜合素質發展水平給學生“打分排隊”,進而產生推優人選。綜合素質發展水平包括榮譽稱號、素質發展評價結果、科技藝術體育獲獎情況和學生干部崗位四項指標,分別占20分、70分、8分和2分。其中榮譽稱號中,獲得全國十佳少先隊員可以得20分、獲得三年區三好可以得12分。
西城區小學生入圍推優的基本條件,除文化課成績外,還包括市三好和連續三年區三好等獎項。
在東城區,市、區、校級三好生獎項是推優的硬指標。
進展:
語數外成績更重要
雖然“小升初”是免試就近入學,但推優派位中,文化課成績仍占相當比重,且有越來越重的趨勢。
例如西城區推優的基本條件是“5261”,即五年級第二學期和六年級第一學期的語文、數學、英語成績總和要達到540分,然后再加上各種獎項進行綜合排名,前30%具有推優資格。
而海淀區近幾年均將五年級學業質量監測作為推優重要依據,其分值為12分。明年質量監測將挪至六年級,這意味著明年該區“小升初”推優政策可能調整。
有關人士解釋,實際操作中發現一些弊端,比如,一些家長、學生甚至老師只重視五年級成績、忽略六年級的學習,有的學校甚至出現了六年級半班學生在外面上培訓班的情況,不利于學校管理。另外,提早匯總的監測數據無形中成了知名中學選拔學生的依據,導致過早“掐尖”。
明年起,海淀區將五年級學業質量監測挪至六年級第一學期期末進行,監測科目也由原來的全部監測改為只監測語文、數學和外語,音樂、美術等其它科目的監測將由學校自行進行。
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