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成果稱得上“原創”?
不同于當下不少人文社科評價注重數量、忽視質量,“思勉原創獎”以學術成果的內在價值作為評判標準,率先樹起了“原創”的大旗。
什么是原創?原創的標準如何界定?華東師范大學楊國榮教授認為,作為人文研究的目標,原創的實質志向是形成“具有學術積累意義”的研究成果,原創的意義在于承前啟后。
許紅珍告訴記者,在設計同行評審問卷時,如何準確描述“原創”頗費了一番心思,最終明確了從“提出新選題”到“形成新的研究范式”等幾個層次。
張憲文認為,“原創性”的概念涵蓋了學術觀點的創新、研究方法的創新、觀念意識的創新和學術理論的創新等幾個方面。對原創性的張揚,將有利于改變我國學術界存在的急功近利、抄襲剽竊、學術水平低下等不良風氣,進一步產出高水平的具有較大原創性的精品力作。
在終評現場,針對一部著作的原創性到底有多大,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以《美的歷程》為公眾所熟知的李澤厚,在首屆思勉原創獎17部候選著作中獨占兩部,分別是《美學四講》和《哲學綱要》。有85%的同行測評認為《美學四講》是“所在研究領域中最杰出的成果”;而一位通訊評審專家則在書面意見中直言此書“不是首次出版,是舊作剪貼與修訂”。
現場專家也并非眾口好話。來自文學、史學兩組的一些專家認為《美學四講》的學術影響已在哲學之外,上世紀80年代形成的閱讀記憶至今無法抹去。有的哲學組專家則說,李澤厚在特定時代的影響是同代學者無法比擬的,但20多年后看來,其學術觀點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最終《美學四講》得到83.25的平均分,名列第七,未進前五。
田余慶所著《東晉門閥政治》則以超過92分的平均分排名第一,全票通過奪得首屆思勉原創獎。百位同行學者中的知曉率為100%,其中58人閱讀過全文。評審專家認為:“作者開創了政治史研究的一種新視角,對相當數量的中青年史學工作者形成了重要影響”,“本書對中國古代史研究具有示范作用,對傳統史學研究方法的運用臻于完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