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天不平靜。連日來,哈醫大醫生被殺、北京人民醫院傷醫事件、陜西一家醫院集體下跪……眾多惡性事件刺激著國人神經,將中國醫患矛盾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在這樣的背景下,由作家六六編劇、反映醫院現狀的電視劇《心術》于5月3日開始在多家衛視播放。《生命時報》在第一時間采訪了該劇的主創人員,和眾多醫學專家一起思考“中國式醫患關系”。
導演楊陽:希望給醫患帶去溫暖的感覺
為了拍出區別于以往的醫療題材電視劇,《心術》主創人員深入醫療第一線做了大量的“功課”。編劇六六生病住院痊愈后,在醫生的世界“臥底”了大半年;導演楊陽以患者身份去了北京和上海一些醫院感受生活;美小護的扮演者海清在醫院體驗生活3次,加起來有一個多星期,觀摩了40多臺手術。
隨著和醫生接觸的增多,導演楊陽感受到了每一位醫生掩藏在口罩后面的喜怒哀樂。“以前我對醫生的感覺是尊重,現在不僅如此,我和他們的距離拉近了,越來越了解和理解他們,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承擔著來自生活的壓力,有他們自己的痛苦和快樂。”楊陽希望通過這部戲,讓觀眾更多地了解醫生,最終對醫生多一份理解和信任。楊陽說,她在拍攝過程中接觸的很多護士都是大齡女青年,和劇中海清飾演的護士一樣,因為工作太忙耽誤了個人問題。“醫生更是沒白天沒黑夜地忙,病人‘以命相托’,這責任很重大。”
原先“醫鬧”都是從媒體中看到,拍攝過程中,劇組遇到了真實的“醫鬧”,“和我們片子里拍的情景幾乎一模一樣”。看著這些患者家屬不吃不喝、歇斯底里地在醫院哭鬧,楊陽很心痛,“一方面,醫生盡力了,他們很無奈;另一方面,患者家屬的心里很痛苦。雙方都受到傷害,這是我們最不愿看到的局面。”拍這部戲,楊陽力圖站在一個公正客觀的立場。
有一天,拍攝間隙,楊陽在醫院散步,看到嫩綠的草坪中綻放著一朵朵小白花,不由心頭一陣喜悅。“我就是想拍出這種感覺,溫暖的,親切的,生機勃勃,充滿希望。讓患者和醫生貼得更近,彼此有溫暖的感覺。”
為了讓作品更加真實細膩,劇組特別邀請了醫學顧問全程跟拍。“如果醫學顧問不在身邊,我就心慌。”楊陽笑著對記者說。拍手術室的戲,醫生和護士的站位、姿勢,醫療器材擺放的位置,演員念臺詞的語氣和表情等等,都要盡力追求真實感。為了做到細節真實,楊陽在醫院拍攝了上千幅照片給劇組工作人員看,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布景,都精雕細琢。
海清:劃開醫患矛盾的膿包
海清告訴《生命時報》記者:“以前覺得醫生很神,有點高高在上的感覺,所以一開始是抱著好奇的心態去體驗的。了解后才發現原來不是這樣的。對他們,有種從神到人的認識變化。他們其實也是一群普通人,醫生只是他們的職業。”
在醫院體驗生活的時候,海清認識了一個很像美小護的護士長。她34歲,單身,不談戀愛,以醫院為家,經常加班沒怨言。她是非典的時候第一個去給病人抽血的護士。那會兒她還不是護士長,當時有同事開玩笑說,你是想火線立功當護士長吧。但她講了一段話,同事們就沒話說了。她說:“你們有家有室,上有老下有小的,有種種牽掛。這個時候讓你們去,牽掛的人更多。我反正就是一個人,這個時候我不去誰去?”
出演這部電視劇,海清很希望能把醫生護士真實的生存狀況展現出來,“不是要為他們說話,而是希望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理解。前幾天,我接到一個當麻醉師的醫生朋友的電話,他因為工作太累,患上了心衰。我能夠理解醫生在與患者交流過程中的所謂‘冷漠’。醫生平均3分鐘看一個病人,他們知道病人有傾訴的欲望,需要心靈的撫慰。但問題是,聽你說了,后面的人看不了病怎么辦?資源就這么多,他們只能最大能力地利用。”
演員柏寒老師生病的時候,海清在醫院陪她,這是她首次站在患者家屬的立場來看醫生。“在醫生眼中,生死其實很平常,他們已經習以為常。對于患者家屬來說,親人是你的全部,但要讓醫生對患者就像對自己的親屬一樣,我覺得對他們也挺殘酷。因為一個醫生每天要面對上百名病患,他們不可能把一位病人當成全部。可對于患者家屬來說,這個醫生就是你的唯一。因此我覺得,處理醫患關系,換位思考最重要。”
海清說,《心術》這個劇不是一劑藥,而是一把刀,劃開了醫患矛盾的這個膿包,這個膿包破了一定見血,一定會疼,但是真正的藥在哪兒,希望大家理性地給予建設性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