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央行日前再度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但這無法改變‘債務緊縮需求’的發生。”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認為,最近出爐的4月宏觀數據略顯揪心,從外貿到工業、投資和消費均不理想。內需不振拖累中國經濟仍在下行趨勢中運行。
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師桂浩明認為,如果經濟減速僅僅是因為銀根偏緊,而社會的實際需求依然旺盛,那么只要出臺有關釋放流動性的政策,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就能夠比較有效地解決問題。但是,如果拉動經濟運行的“三駕馬車”——投資、內需和出口都不行,也就是社會的實際需求下降,這個時候如果只是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就不會有太直接的效果。
保增長不能僅靠“降準”
面對并不樂觀的宏觀經濟數據、實體需求的持續低迷,僅僅依靠連續“降準”這一數量型工具似乎難以應對,市場對于降息的預期再次升溫。
國際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認為,在當前投資減少、企業訂單減少的情況下,全社會的有效信貸需求在減少,即使不“降準”,當前流動性狀態也并不構成信貸增長的障礙,因此降息意義更大。
但是,貨幣政策放松能解決當前的困局嗎?對此,張茉楠表示,目前宏觀經濟的真正矛盾是在于如何提升并滿足需求端——實體經濟的有效需求,這恐怕難以僅靠數量型工具所能解決。如果過度依賴降低存款準備金率、貸款放松等數量型工具,不但會為未來埋下通脹隱患,還可能導致流動性的結構性失衡。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也表示,中國經濟歸根到底,是要靠企業自身的進步,靠先進的技術和管理來發展企業,推動經濟增長。如果像前些年那樣,只靠大規模刺激貨幣政策,還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因此,貨幣政策不能太松,后續調控力度也不會太大。
張茉楠建議,在外需嚴重低迷、成本上升壓力難以有效化解、實體經濟持續疲軟的宏觀環境下,國家更需要大規模實施結構性減稅政策,并輔之以財政政策、就業政策、科技政策等結構性政策,方會在需求端起到真正刺激作用。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