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博物館鑄造館全景(攝影:許陽)
中國工業博物館鑄造館再現當年生產場景。(攝影:許陽)
5月18日,中國工業博物館一期正式對外開放。該博物館坐落在遼寧省沈陽市鐵西區——一個曾被譽為“共和國裝備部”,見證了百年中國工業變遷的重工業基地。全館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是在原沈陽鑄造博物館基礎上進行改造和擴建,總投資預計將達到5.5億元。
中國工業博物館以場館為載體,以歷史為主線,以文物為核心,以圖片、文字說明為輔助,通過現代化聲、光、電設備、新型建材應用及展位、展具的精妙設計,以實現內容與形式相結合、時間與空間相對應、視覺與聽覺相統一的展示效果。
一期開放的展館為通史館、機床館、鑄造館、鐵西十年成果展,共四個展館,近2萬平方米。目前確定上展的實體文物總計1300余件,其中通史館近300件、機床館近400件、鑄造館近600件。據有關文物專家初步估算文物總價值約6000萬元。
據介紹,展出文物分別來自上海、北京、內蒙、香港等22個省市、地區。文物年代從商代至今跨越了四千余年。其中國家一級文物一件,西周青銅銘文曲刃矛式短劍;國家二、三級以上文物十件,如上世紀30年代初的鐵西規劃地圖、1900年的中東鐵路鋼軌、西周青銅盔、春秋時期盔甲、殷商時期銅鏡等;有世界最大口徑的鑄管(直徑2.2米)、最大的超高壓斷路器殼體(鋁合金鑄件、重2噸)、最大的立車橫梁鑄件(重115噸)、最薄的鑄件(厚0.38毫米);有中國第一個鑄造用機械手、第一個自主研發的管模、第一根超高壓管的樣管、第一臺萬能鉆床、第一臺八軸立式機床、第一臺精密絲杠機床、第一臺五軸聯動機床;稱得上鎮館之寶的達十余件。
“中國工業博物館對于研究中國工業發展史、保護保存近代工業歷史文物資料,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強區域競爭力,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和重要價值。目前全國尚無此類博物館,鐵西區將填補國內空白。”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副會長王建學說。
來源: 中國日報遼寧記者站 (記者 吳勇 劉策)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