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城五月,活力迸發,創新無限。5月18日,2012第七屆中國常州先進制造技術成果展示洽談會在常州科教城美麗的天琴湖畔隆重開幕。
來自全國49所著名高校、45家科研院所以及國內外的1000多名專家領導、科技人員和1800多位常州企業家代表共赴科技的盛典、人才的盛會、資本的盛宴,共謀經科教聯動大戰略,共建產學研合作大體系,共商校所企共贏大機制。
常州市委書記閻立在開幕致辭中充分肯定常州市連續6屆舉辦“518展洽會”取得的巨大成績。他強調,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是常州向著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也是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
閻立指出,常州將不遺余力加快構建區域創新優勢。以建設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為抓手,搶抓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機遇,更大力度支持自主研發和集成創新,更大力度培育特色產業集群,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方式,不斷拓展創新創業領域,全面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努力把常州建設成為創新驅動能力強、創新產出水平高、轉型升級特色鮮明的國家創新型城市。
不遺余力加快引進高層次人才。創造一切條件,吸引更多海內外高端人才來常州創新創業;采取各種方式,招引更多先進技術和成果到常州轉化,真正讓各類創新英才在常州創業有機會、創新有條件、干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把常州建成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首選之地。
不遺余力加快建設國際化科教新城。堅持國際化、多元化、集約化、特色化、精細化發展戰略,加快科教城從建“園”向建“城”轉變,不斷拓展和延伸公共服務功能,最大限度發揮科教城科技、知識和人才的“溢出效應”,努力將科教城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學”的現代新城,國內外一流的高職教育園區和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研發創新、人才集聚和成果轉化的創新高地,成為常州轉型創新發展的特區。
不遺余力加快營造最優創新環境。健全和深化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體制機制,不斷創新科技金融合作方式,持續深化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用全新的服務理念、全新的服務手段、全新的服務方式、全新的服務成果,形成常州獨特的創新路徑、獨特的創新模式、獨特的創新文化、獨特的創新優勢,讓各種創新文化、創新思維、創新活動在常州大地充分涌流。
閻立還向8位有突出貢獻者頒發了產學研合作貢獻獎。
常州市長姚曉東主持開幕式。
中科院副院長施爾畏在致辭中說,中科院將進一步深化與江蘇省、常州市的全面合作,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把更多的技術成果向江蘇省、常州市集聚。同時,中科院將以平臺建設為基礎,以重大項目為牽引,通過多種合作模式,為常州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江蘇省長助理、科技廳廳長徐南平在致辭中說,近年來,常州市堅持把推進科技進步與創新擺在重要位置,積極完善產學研合作機制,加快研發和轉化先進科技成果,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持續提升。在新的發展階段,希望常州市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大力弘揚“三創三先”的新時代江蘇精神,加快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充分利用先進制造技術成果展示洽談會的平臺,進一步集聚海內外創新資源和高端人才,進一步促進技術、人才與資本的緊密結合,進一步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盡快走向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邁出堅實的步伐。
開幕式上,常州市34項重大項目分批進行了簽約。據悉,34個重大簽約項目有平臺共建、成果轉化、校企聯盟等3類,其中16個重大產業化項目技術合同金額2.39億元。
常州科教城將打造成“中國智匯谷”
2012第七屆中國常州先進制造技術成果展示洽談會集聚了常州企業的最新產品和高校院所近8000項科技成果。5月18日上午的開幕式結束后,常州市委書記閻立和市長姚曉東陪同部、省、高校、院所領導,參觀了精心布置在科教城內的三大展區。
“常州智造”展區就位于開幕式現場旁邊,設置了長達318米、近2000平方米的企業最新產品展示區。
在常州亞美柯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的展位,一臺高速插秧機引起市領導的注意。“我們全套引進日本先進技術,插秧時不傷根、不傷苗,糧食增產達5%-15%。”聽了企業技術負責人的介紹后,閻立鼓勵公司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市場競爭力。
“你們一定要給常州帶來最先進的科技成果,實現校地、校企的共贏。”在8500平方米的高校院所技術成果展區,閻立對參展高校院所提出真誠的希望。記者看到,該展區設置了70家高校院所對接的固定展位,設計制作了標準展板,主要發布機構概況、重點研究領域或學科、重點機構平臺、在常研發平臺及最新重點科研成果。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展位前,閻立握著一名專家的手向他表示:“歡迎你們參加展會,希望你們能把更多的高新技術成果帶到常州來轉化和產業化。”當天,中國科大向常州的企業家展示了數百項最新的科技成果,其中電子信息、計算機類的科技成果引人注目。
看到一大批科技成果在常州科教城誕生、一大批高科技企業在科教城孵化,閻立十分高興。他勉勵科技工作者要發揮創新之“核”巨大的輻射與帶動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科技、知識和人才的“溢出效應”,真正把科教城打造成為集聚智力資源的“中國智匯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