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希望于監管
近7成人盼加大懲戒違法力度
“要想徹底安全,只能不吃。”龔麗告訴記者,她的朋友顧媛就是“食品安全恐慌者”,“她懷孕的時候要從南方老家每十天寄一回肉蛋,一直堅持了一年多”。
雖然對于顧媛的做法有些不贊同,但龔麗也承認,要想企業良心發現自覺守法有點類似于“癡人說夢”。
“許多食品出問題,就在監管部門的眼皮子底下,有的還持續了好幾年。”一位不愿具名的食品業權威人士告訴記者,縱觀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有工商局、質監局、農業局、衛生局等多個部門,但近年來一次次食品安全事件仍在發生,“這足以使民眾有理由質疑監管的不力”。
藍皮書調查數據顯示公眾對政府日常檢查、監督力度判斷不一,有31.28%的被調查公眾認為政府日常檢查、監督力度很強或者一般,而有37.06%的公眾認為日常檢查、監督力度很弱。
對此,藍皮書分析認為,公眾對食品安全日常監督、檢查力度的判斷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從某種意義上說,公眾對食品安全程度高低的主觀感受決定了對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日常監督、檢查力度的判斷。在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背景下,公眾將保障食品安全的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監管部門應合理調整監管資源配置,加大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
事實上,根據藍皮書顯示,2011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嚴厲打擊食品非法添加行為切實加強食品添加劑監管的通知》。截至同年9月,全國農業、工商、質檢、食品藥品監管系統共出動執法人員352.5萬余人次,檢查相關生產經營單位669.3萬余戶次,取締、關閉各類違規違法企業5000余家,行政處罰立案18萬余起,移送司法機關435起。全國公安機關共破獲食品非法添加案件120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000余名。
但對于政府懲戒食品違法行為力度,在此次調查中,仍有66.21%的公眾選擇了“比較弱”或者“亟待加強”,而認為很強的比例較低,僅占3.16%。
藍皮書認為,食品安全事件被監管部門處置得以解決后,未能及時構建起監管機制,是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薄弱點。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及時總結食品安全事件本身及處置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填補制度漏洞,杜絕就事論事的食品安全事件處置模式,以建立切實可行的食品安全長效監管機制。
當前,在食品生產經營中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已成為影響中國食品安全的突出問題。
2011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嚴厲打擊食品非法添加行為切實加強食品添加劑監管的通知》。
從2011年4月至9月,全國農業、工商、質檢、食品藥品監管系統共取締、關閉各類違規違法企業5000余家,行政處罰立案18萬余起,移送司法機關435起。全國公安機關共破獲食品非法添加案件120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000余名。
來源:法制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