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不可摧
全球種子庫藏身北極圈凍土層 不受地震影響
2012年2月28日,在最新一批種子入庫后,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又一次關上兩扇厚重的不銹鋼大門,將凄厲的北極風鎖在外面。
位于挪威北部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是一座不起眼的建筑,好似矗立在雪地上的一個防空洞入口。這個深入地下的“防空洞”儲藏著來自世界各地的75萬種植物種子,是維持地球物種多樣性的保險箱。這座建筑由美國建筑師凱里·福勒設計并負責運營。
在全球種子庫的兩扇不銹鋼大門背后,是一段長長的下行隧道,隧道盡頭還有兩道氣閘保護,然后才能進入儲存種子的地窖。這里的室溫常年保持在-18℃。由于所在位于北極圈地下160米的凍土層中,即使意外停電,種子庫也能常年保持低溫,室溫要在200年后才能緩慢升至零攝氏度。這里不受地震影響,即便極地冰蓋融化,也能確保種子不遭水患。為抵御導彈襲擊,隧道入口處特意設計成內凹的曲面。
該種子庫目前存儲的樣本覆蓋全球現存農作物的三分之二。此外,種子庫還將開始一項新計劃,收集不少農作物野生原始祖先的種子。這項計劃由挪威資助,預算金額5000萬英鎊。
精挑細選
入選種子須經嚴格挑選 每隔十年進行發芽檢測
目前,世界上已有多家種子庫,英國的“基尤(KEW)千年”種子銀行也是其中規模較大的一家。
儲存在種子銀行中的種子一般進行冷凍保存。在儲存種子之前,這些種子都必須經過嚴格的收集、篩選及干燥過程,以便它們能夠在較長的時間之內不變質。這些種子均被儲存在溫度為-20℃左右的地下室內,以保證其活性和新鮮程度。
研究人員為了確保種子安全儲存,此前已經進行過數十次的實驗,最后他們發現家庭主婦們用來儲存水果的罐子最適合儲藏種子。在儲存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工作人員就會選擇一些種子進行X光抽樣檢查,以確保未受蟲害或種子內部出現空洞。同時,每過10年,科研人員就會對種子進行發芽測試,以確保它們仍具有生命力。
延伸閱讀
我國種質庫建成二十余年 種子壽命50年以上
中國國家作物種質庫于1986年10月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落成。該中心保存設施包括17間冷庫,總建筑面積1700平方米,其中5間冷庫供種質長期保存,9間中期保存,3間臨時存放。長期保存貯藏溫度常年控制在-18℃±2℃,相對濕度(RH)控制在50%以下。中期保存條件是-4℃±2℃,相對濕度<50%,主要保存以糧食作物為主的作物種質分發供種材料,這些材料可隨時提供給科研、教學及育種單位研究利用及其國際交換。“國家農作物種質保存中心”保存設施投入使用后,使得國家庫種質保存總容量達到近百萬份。
國家種質庫保存以種子為主體的作物國作物種質資源長期保存中心及其近緣野生植物。國家庫在接納到種子后,需對種子進行清選、生活力檢測、干燥脫水等入庫保存前處理,然后密封包裝存入-18℃冷庫。入庫保存種子的初始發芽率一般要求高于85%,種子含水量干燥至5%—7%,大豆8%。根據科學家估算,在上述貯藏條件下,一般作物種子壽命可保存50年以上。
背景鏈接
目前約有3.4萬種植物和5200種動物瀕臨滅絕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海洋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們所擁有的基因和生存環境。它包含三個層級: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多樣的生物不僅能直接為人類提供各類資源,還可以為人類提供各種特殊基因,使得培育動植物新品種成為可能。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人類活動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正在以相當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全世界目前約有3.4萬種植物和5200多種動物瀕臨滅絕。這種情況對生態系統、社會經濟和人類生活都造成了嚴重損害。
為了保護地球生物多樣性,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153個國家簽署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1994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12月29日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2001年,第55屆聯大通過第201號決議,將“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改為5月22日。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