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躍新/繪
勞動創造價值,勞動實現夢想。這些年,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經濟快速發展,科技水平不斷進步,人們通過勞動實現夢想、改善生活的基礎更加堅實。
但也應當看到,我國在發展中還存在一系列不平衡、不協調等問題,人們的勞動環境、工作條件、社會保障水平還存在一些不如意、不到位的地方。勞動實現夢想,并非一路坦途。
加快推進社會建設,改善勞動環境,強化人文關懷,為勞動者創造更好的工作條件,為每一個人平等提供改變命運的機會,生活才會更加幸福、更有尊嚴,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和諧。
建筑工——
野外作業風險大危險多,最擔心工資發不到手
5月,西北某公路項目工地,41歲的孫欽成小心地爬過30多米高的橋梁,到達另一座橋墩。
天氣越來越熱,老孫不自覺地回望著東南方向:數千公里之外,那里是山東老家。地里的小麥該揚花抽穗了,今年長勢怎么樣?兒子今年中考,這兩天該模考,成績是好是壞?想到這些,他不禁流出了眼淚。
春節過后,沒出正月,孫欽成就出門了。從老家到這里,走了兩天。
這里是國家高速公路干線的一部分,層層疊疊的褐紅色山巒之間,除了工友,幾乎看不見人煙。
工作是艱苦的。根據約定,每月的工錢有4500元,但勞動強度很大。老孫是鋼筋工,兩個人一組,輪流切割、套絲、焊接……
簡易板搭成的工棚,8個人住一間,薄薄的被褥是從老家帶來的。冬天,寒風刺骨,晚上凍得瑟瑟發抖;夏天,陽光熾熱,小屋子里悶熱難耐,蚊蟲亂飛,咬的人滿腿是包。
孫欽成說,勞動再苦,也能忍受;最擔心辛辛苦苦掙來的工資發不到手。
按約定,每月的工資都應該打到自己的銀行卡上,可是去年春節前,他打電話查詢自己的銀行卡,發現有兩個月的工資遲遲未發,趕緊找包工頭,說是春節時一起發。一直到今年春天,這兩個月的工資才落到賬上。為此,這個年也沒過踏實。
中國快速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造就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建筑市場和建筑業勞動力大軍。這一人數超過4000萬的勞動者群體,風餐露宿,他們犧牲了家庭團圓,改變了大地的模樣。
然而,不簽勞動合同、工資拖欠、沒有保險、精神孤單、缺少安全感,是建筑工人最頭疼的問題。
去年底,在北京大學發布了一份關于建筑工人生存狀況的調查報告,在針對京渝滬深四地數千名建筑工人的調查中,超七成未簽訂勞動合同、按月結工資比例不足三成、九成未領到高溫補貼。
報告發現,擁有工傷保險的建筑工人比例僅占41.7%,擁有意外傷害保險的工人比例僅占18%,擁有醫療保險的僅占13.7%,擁有養老保險的比例為8.6%。在北京,超七成建筑工無工傷保險。
“日落暮色濃,收工歸帳篷。風來知了亂,草里蟋蟀鳴。悠悠胡琴蕩,漸漸同鄉逢。談唱不知時,衣衫覺露重。”“秋雨連綿淚如絲,夜夜思鄉人靜時。漂泊十載艱辛路,滿目滄桑誰人知。”今年5月1日,北京有人組織了一場農民工大工地詩歌節,這些由建筑工友創作的詩歌,真實刻畫了建筑工人的生活境況,傳遞出漂泊的打工生活帶來的不安全感。
孫欽成說,千里之外,精神上的孤單,比體力上的勞頓更難忍受。每天,大漠日落,收工回來,是對家人無限的思念,最希望工地每年能安排一些與家里人團聚的時間,給建筑工人更多的心理關懷;在極端天氣狀況下減少工作時間,體現人情味兒……
當然,辛苦背后,這些年孫欽成也感到了些許變化:加班費、降溫費……每年夏天,都會多少發一些。在最炎熱的時候,工地每天都提供西瓜、綠豆水,去年底,還額外多發了200元探親費。
孫欽成說,土地上的收入十分微薄,只要身體還撐得住,建筑工還要繼續做下去。吃苦不怕,希望工地能幫忙買個工傷保險,野外作業風險大、危險多,萬一有個三長兩短,也好給家里有個交代……